牛頓第三定律是指,力與反作用力是相互的,當你以多大的力作用于物體時,你同時也在承受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李笑來在其專欄中,提到一個概念:世界是活的,你怎么對她,她就怎么對你。當你以善意的,寬容的,喜悅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以善意,寬容,和喜悅來回報你。這個概念看似像雞湯,其實它來自于心理學家羅伯特·默頓的自證預言效應,而且有客觀的心理學實驗所驗證。
兩位心理學家,羅伯特.洛森塔爾和萊諾爾·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告訴老師,他們用一種稱之為“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的方法,能準確的預測學生中,哪些將來能變為“天才”,實際上,并不存在這種方法,研究者只不過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實驗顯示,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證語言的作用,畢竟,學生的區別只存在于老師的頭腦中,果不其然,在期末的測試中,被隨機選中的“天才”學生,成績上,比其他同學顯示出更明顯的增長。
自證預言對應于“孕婦效應”,如果你老婆懷孕了,那么你走到街上,你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真實情況是,當你頭腦被某種概念占據后,你會下意識的去捕捉和關注與該概念相關的信息,而忽略掉與其無關的信息。所以老婆懷孕與街上孕婦多沒有必然聯系,只不過一旦看到孕婦,會激起你的下意識反應,沒懷孕的女人會自動在你的腦海中過濾掉,這就是為何你會發覺街上孕婦多了起來。由此,倘若能習得以正面的,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世界的話,那么世界真的就會以善良和幸運回報你,這不是自我欺騙的雞湯,而是有科學依據的客觀原理。
我覺得人天生擁有悲觀和樂觀的情緒,這是自然選擇造就的。早年我們人類在原始森林里覓食,森林是個危機四伏的環境,人如果不具備悲觀精神,就難以在危機環境中保持警惕,一旦有風吹草動,具有悲觀情緒的人拔腿就跑,而那些樂觀情緒的不為所動,但他們很可能被草叢中跳出來的猛獸給吃掉,這樣,天生樂觀的人就被自然淘汰掉了。當然,人也不會全是悲觀,人類演化初期,能力羸弱,很多時候,打獵并不成功,如果不具備樂觀精神,不愿意相信自己下次能夠成功打到一只豹子或野豬,那么他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堅持下去,這樣他有可能被餓死,于是,能夠存活下來的人,都是悲觀和樂觀兼具的個體,這些個體是我們的祖先,當然也就造就我們自己。
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太快,以致于我們的生理演化跟不上生活環境的變化。我們早已脫離了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生活在規則有序的城市文明里,我們不再生活在肉體被不確定性突然消滅的環境里(當然這種情景不可能排除,像車禍火災,但這些情況在城市中都屬于小概率事件),過度悲觀這種生理機能并不能使我們良好的適應現代文明生活,至少對生命體的最終目的--繁衍而言,樂觀顯然更容易實現延續自己后代的目標,畢竟異性總是希望和一個快樂,樂觀的人在一起。但是,千百萬年進化來的本能,不是現代文明興起的這一兩百年就能化解掉的,這也是為什么,當代大城市里各種雞湯,靈修繁盛不衰的原因,畢竟,人們需要借助這些工具來抑制悲觀的生理本能。
人類一手構建的現代文明,正逐漸取代大自然,反過來對人的個體進行選擇。在現代文明里,那些最善于合作,最懂得與他人溝通,結合,最會借助別人力量成就自己的個體,其生存和繁衍下一代的幾率就越大。一個人越能夠以積極寬容的心態去看待世界,那么別人也就越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越能從他的積極心態中獲取心靈放松,于是就越傾向于與其交往和合作,因此他的發展機遇也就越大,這也造就了人生與世界的牛頓第三定律。但除了那些天生就積極樂觀的人外,其他人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是人與人的競爭異常激烈,人與人在相互間,都變成了對方“原始森林里的猛獸”,發展資源就那么多,一旦被對方攫取了,那么我就沒機會了,因此,我有必要麻痹對方,讓對方認為我不構成威脅,等對方放松警惕之后,我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攫取饞延已久的資源。因此,現代人顯示的善良,寬容很可能就是一種競爭策略,善良,寬容變成了面具,用來遮掩猙獰的獠牙。于是這種善就是偽善,每個人都認為對方的好心是不懷好意,由于很難驗證對方的善是真善還是偽善,是偽善也不好揭穿,因為揭穿會使自己不合群,因此最好的策略是以表面的善來做出回應,這樣善良與寬容就變成了刀劍與盾牌,成了人與人之間攻防的武器。
我們畢竟希望,在我們的世界里幸福快樂的生活,基于幸福的主觀性,當人的內心感受到充實,溫暖,希望之時,我們的幸福感就會增強。內心的感受,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受主觀意識的引領,用善意的,寬容的眼光和態度去對待世界,那么你主觀意識上就在主動的去建立正能量,放下緊張的備戰狀態,把握緊的雙拳變成攤開的雙手,主觀意志把壓在內心上的陰霾掃清后,內心澄明,幸福感自然就會增強了。因此,以善意,寬容去對待世界時,你的初心至關重要,如果你只想把這種方式當做一種手段,用于籠絡人心,用來當做權謀爬墻術,那么想必你很難得到幸福感。從客觀上來說,世界并非完全是一面鏡子,并不是你做什么,它就一對一的同等反應,很多情況下,反應是不對等的,甚至是決然相反的,你付出真心,他當成點心。把善意,寬容當做一種手段時,一旦收不到相應效果,內心往往會因挫敗而沮喪,這自然就談不上幸福。以善良,寬容,愉悅的心態和眼光去看待世界,絕不是僅僅為了他人,根本出發點是要為自己,我就是希望我能成為一個樂觀的,寬容的,善良的人,成為這樣的人,已經是對我最大的回報,別人的回報不在我的價值判斷之內,這樣的話,你就進入了“莊子”所說的“無待”狀態,外物不再入侵你的精神世界,你自己是你精神世界的國王和君主,當自己不感覺到不再受不可控的力量驅使和擺布時,那種自由暢快的感覺就會演化出濃烈的幸福感。
李笑來說:”若是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也能給你足夠的善待;若是你能寬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上能夠給你能夠給你足夠的寬容;若你是個認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會非常認真的對待你把“。這幾句話,初讀起來有點像雞湯似的勸善文,但認真分析,他們本質上完全不同,雞湯往往是要讓你做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癥患者,心甘情愿的去接受各種不公虐待,去合理化,溫暖化你遭遇的不幸。李笑來這幾句話不同,他要求你占據主動地位,你是施動者,不是被動者,你要具備主人公意識,世界是你的,你要主動打理和維護它。這里面隱含著一個關鍵信息,就是行動力。”善待“,”寬容“,”認真生活“,是一種行動,而且是一種持續的行動,是你要真真切切,一點一滴去實施的。像這種勵志語句,只在粗淺層面理解,很容易變成雞血或搖頭丸,你打一針或吞一粒,能讓你嗨半天,當藥效過后,你很快就會焉了。如果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什么叫做善待,什么叫做寬容,怎樣才能算是認真生活?這幾個概念,想必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不把一個概念細化分解成詳細可執行的步驟,并認真去執行,那么這個概念或觀點對你來說,其實是不存在的。
我們就以寬容為例,你真能理解李笑來所說的寬容嗎,寬容是不是別人侵害了我,我遭受了損失和傷害,我不反擊不回應,默默咬牙承受就是寬容呢。不是的!李笑來在他的專欄里,對他所說的寬容有一個很好的注解,他說:
有時候你會遇到這種情況,(事實上,是你一生總會無數次遇到這種情況):
某個人做了某個決定,結果,你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然后,你會不自由的想:
TA 明顯是故意的!TA就是和我作對, TA就是...
如果你自己琢磨一下,對自己誠實一點,想想看,難道你自己就沒有做過不小心傷害了他人利益的決定嗎?肯定有過啊,你的確不是故意的阿!當你發現自己的決定傷害到他人利益時,你也會的的確確感到內疚的啊。那么TA是不是也這樣呢。
如果你能想到這一層,你自然會做出合理反應:
- 告訴對方,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怎樣的損失(不夸大,不隱瞞)。
- 告訴對方,自己有過不小心傷害了他人利益的時候。
....
如果下一次還是如此,你就可以確定對方是怎樣的人了。
看到吧,李笑來說的寬容是一種嚴謹的邏輯推理,并在推理結果上采取具體的行動去改變客觀世界。很多人把寬容當做是做老好人,受人欺負不回擊,獨自垂淚,默默忍受,別人看他好欺負,下次再次來占TA便宜,自己喜歡做軟柿子,就別怪別人專找你來捏,于是乎,很多人捶胸頓足,恨恨的說,為什么我寬容了,世界卻沒有寬容我。李笑來這里說的寬容,實際上是指利用理性,抑制自己因受到侵害而本能產生的憤怒,然后合理的推導對方這么做的原因,設身處地的想到對方這么做的不得已之處。接著以合作性的態度與對方溝通,雙方一起建立防范機制,以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如果合作無法實現,那么自己就要主動的躲避,或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類似侵害再次發生到自己身上。
你怎么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怎么對待你。李笑來說的這些話,不僅僅有表面上的溫情脈脈,更有堅硬的邏輯內核,它不是用于文藝青年的矯揉造作,而是實干者的行動指南。對于這種精神世界的牛頓第三定律,力與反作用力是客觀事實,同時怎么使出你的力,如何承接認識世界反作用回來的力,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并且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