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又到了端午,今年的端午恰巧和六一兒童節挨著了,而一到了過節我就不由自主的回憶過去,并且有把一些有關于的人和事統統記下來的 沖動,雖然每次寫的都不如人意,但是想想這畢竟是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想法,權當是記流水賬的日記吧,自己老了翻翻抑或是后人想了解舊歷的參考吧。
端午,每年的五月初五,老家的大娘嬸子們五月初一前就開始準備了,先開始選剪公雞的花樣,你去我家,我串你家的互相對比誰家的花公雞更威風凜凜更斗志昂揚,剪出來的花樣更漂亮,而往往是一個村選下來還是我三姑剪的花樣獨占鰲頭,于是各家都要拓我姑的模子下來剪,點起一盞煤油燈,將燈芯挑長些,火焰上面就有了黑色的煙灰 ,把公雞花樣平鋪在一張舊報紙上,在紙上均勻的噴上水(這些我記得一直是奶奶在做,奶奶在嘴里含上一口水,對著報紙一口氣噴出來,一團霧似的均勻灑落,瞬間產生的五光十色的彩色,朦朦朧朧,如影如幻,讓兒時的我一直深以為神奇,多次含水模仿都沒有奶奶噴的那么漂亮,而今長大每每洗漱時必想起,學之,再不能那樣美麗)將噴了水的報紙兩個人抓住四角反個個兒在煤油燈火焰最上面開始熏,煙灰在報紙上留下黑色的印子,等著熏的黑色全部蓋滿報紙就可以了,將貼在報紙上的原公雞花樣慢慢揭起來,就看見黑黑的報紙上有一只白色的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這就是拓樣,將拓樣和或紅或黃的紙用細線采用大針腳在大公雞身上縫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剪了,剪刀要用專業的尖頭,這樣在細節處才能更處理的細致,同樣的公雞花樣同樣的工具同樣的時間地點不同的人剪出來一定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心靈手巧的三姑就是老師,一會兒這個問問,一會兒那個看看,忙的不亦樂乎,小院里到處是嬉笑怒罵,歡聲笑語,猶如趕集。
剪公雞的時候有一下邊角料剩下的彩色紙,就折成幾個一樣大小的小四角,然后拼起來粘在一張彩色紙上,造型像
現在科技發達了,不用那么麻煩拓公雞了,電腦搜索,想要什么樣子都有,一個鍵就出來了,就連自己選也嫌麻煩,大街上在二十六七就到處都是賣公雞,符,花線繩,粽子,還有地里隨處可見的艾蒿,街上賣的大同小異,方便,簡潔,省時省力,但是卻是缺少了什么,靈性?寓意?心情?說不上來,人們似乎都懶了,懶得不去做,什么都買,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就行,不用去想,不用去做,不用去動,是不是哪天不用去吃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