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之路》是李笑來老師繼2009年《和時間做朋友》后又一次出版的書,其實他還有一本書,叫《七年就是一輩子》,在網上可以公開閱覽,《財富自由之路》就是他將《七年就是一輩子》以及“得到”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整理寫成的書。
雖然書名跟財富有關,但整本書談到具體投資的只有不到一半的篇幅。你可別以為這是笑來老師在濫竽充數,與市面上那些手把手教你投資理財技巧的書不同的是,這本書幫助你厘清底層的概念和思維,就像建房子打地基一樣,地基打得不牢,房子建的再有技術含量再美觀,也只是增加倒塌的成本而已。
這本書笑來老師沒有分章,只是將50篇文章羅列出來。所以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50篇文章按照主題進行歸類,分為操作系統、人生曲線和投資三大塊來寫。
今天,我們先來聊一聊操作系統。
讀過《和時間做朋友》這本的書朋友肯定對個人的“操作系統”這個詞不陌生。你可別誤會,這可不是你使用的電腦的操作系統,而是你的大腦的操作系統,或者叫心智的操作系統。
那到底每個人的操作系統是如何構成的呢?
操作系統分為三個層面:
1、概念和關聯
2、價值觀和方法論
3、實驗與踐行
概念和關聯,就是什么是什么?什么和什么有關系?
一個人腦袋是否足夠聰明,就看他腦子里是否有足夠準確、足夠清晰、足夠必要的概念和關聯。比如“快速”不應該和“成功”關聯在一起,而應該和“入門”關聯;“價格”和“成本”是弱關聯,而和“需求”是強關聯;“學習”和“知識傳遞”是弱關聯,和“共同成長”是強關聯。。。。。。如果缺失或搞錯了這些關聯,就會耽誤一生。
概念和關聯是操作系統的底層核心,其他部分都依賴于概念和關聯有多清晰、多準確和多必要。
所謂價值觀,就是什么更重要?比如認為“金錢比時間更重要”是一種價值觀,為了省一塊錢車費走半個小時就是這種價值觀的體現;認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也是一種價值觀,出行選擇打的而不是坐公交就是在這種價值觀支配下的行動。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促成行動、行動構成命運,因此,人生的終極問題就在價值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價值觀,自然有了決斷,但選擇要配合行動才有意義,于是我們要錘煉自己的方法論,指導緊隨決斷的實踐和踐行。
笑來老師特別擅長類比,那么既然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是可以升級的,人也是一樣的?!坝布笔强梢陨壍摹纯唇∩矸坷锬敲炊嗌聿慕〈T的人就知道了,“軟件”也是可以升級的,我們每學習一項重大技能,就相當于一次升級??!
比如,當你學會開車,你的活動范圍就得到了升級;當你學會了外語,你的視野范圍就得到了升級;當你學會了寫作,你的聲音穿透力就得到了升級;當你掌握了概率論與統計,你認識事物本質的本領就得到了升級;當你熟習了統籌方法,你并行處理多項事情的能力得到了升級。。。。。。
硬件和軟件可以升級,操作系統當然可以也必須升級。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操作系統是別人的盜版鏡像,“別人都是這么做的”是他們的口頭禪;還有人的操作系統被各種病毒入侵,卻沒有定期殺毒,雖然可以正常運轉,但那也是因為“病毒”在潛伏期,尚未發作而已,比如平時挺有思想的,可一遇到人生重大事件決策時就慌了神,兩眼一抹黑到處問別人的意見。如果你的操作系統屬于上面說的情況,升級你的操作系統絕對是人生頭等大事。
在書中,我找到了笑來老師為我們提供的三個升級的秘訣。
1、元認知能力
什么是元認知能力,一句話概括就是關于“思考的思考”,詳細點解釋就是“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進一步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再進一步能判斷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正確,更進一步能糾正自己錯誤的思考方式或結果”。
元認知能力幾乎是切學習和進步最底層和最根本的能力,一個人潛力有多大,幾乎完全取決于他的元認知能力有多強。元認知能力就像是大腦操作系統的“安全衛士”,不斷審核每個操作過程有無疏漏及質量的高低,并由此決定如何應急、如何升級、如何主動進行自我完善。但很多人連自己在思考什么都意識不到,更遑論判斷思考的過程是否有漏洞、結果是否合理,更談不上糾正自己的思考了。你看看周圍那些“個性強,脾氣大”的人,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欠缺,他們不明白一個重要的道理: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一個器官。既然只是一個器官,你完全可以去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元認知能力的強弱,與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和大腦灰質厚度有正相關的關系。以前人們常常認為腦殼大的人聰明,現在我們知道: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的并不是腦殼的大小,而是大腦皮層表面積的大小。大腦皮層表面有很多溝回,溝回的多少決定了大腦皮層表面積的大小。
因此,想要提高元認知能力,可以從增加大腦皮層溝回和大腦灰質厚度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多習得知識。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從本質上看都是“制造更多的溝回”;另一方面,通過坐享冥想等方式來增加大腦灰質的厚度。
可喜的是,元認知能力不啟動則已,一旦啟動就不可能關閉,而且它和其他能力一樣,越用越強。
2、學習能力
既然說想要制造更多大腦表面的溝回,從而提高元認知能力,需要習得更多的知識,那么,學習能力當然就是第二個有助于操作系統升級的武器。
笑來老師的公眾號叫“學習學習再學習”,意思是說先學會怎么學習后再去學習。因此,學習是一種技能,是技能必然有方法論。
學習能力的進階,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這是學習的最初級階段,也是最簡單直接的階段。因為任何文字的講解都沒有圖像來得直觀,圖形語言勝過千言萬語。你會發現自然界中無論是小鷹學習飛翔還是河馬學習潛水,他們的母親都不會用語言跟他們講一遍,而是直接掩飾示范動作,然后就讓幼崽跟著做,幼崽們就這樣學會了生存技能。其實人類也是一樣,學習一樣新的東西,文字講解往往不如直接示范來得效果好,就像小孩子學跳舞,如果你讓他對著書研究左腳要怎樣右腳要怎樣,配合著手臂要怎樣,頭要怎樣,他一定會覺得很難很煩,然后就沒有興趣了。不如讓他跟在后面跳,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自己跳起來。
有人手把手教,其實是件特別幸福的事兒。隨著年齡的增大,你會慢慢發現,愿意手把手教你的人越來越少,能手把手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少,因此,若你在成年之后竟然還能獲得別人“手把手教授”的機會,請一定要珍惜。意思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琢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個技能的重點在哪里?
做的好的人為什么做的好?做的不好的人為什么做的不好?
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有哪些刻意練習必不可少?
但我們也得知道:若無論什么都需要別人手把手教,這輩子進步的可能性得有多么小。因為第一,那些會的人并不有時間和意愿去教你。第二,即使會也不代表會教。由于沒有仔細思考關鍵點在哪里,即便好心想教,也教不明白。因此,你還得進階到第二乃至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能學會書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既然是向書本求教,那么首先得會篩選出好書。最基本的選書方法論是:選擇由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再版和重印次數比較多的書。
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你還得學會轉化成圖像,這里的圖像不是別人給你做示范,而是你自己照著書比劃,如果能找著人和你討論那就更好了。還得注意問問自己和上一階段一樣的幾個問題。
最后,一定要在實踐中運用書記所傳授的知識。不執拗地踐行,只能是無用功。
第三階段:能學會沒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光在第二階段還不行,因為你能照著書學會,肯定有人比你學得更快更好,因此你無法達到甩開別人的地步。真正讓你變得卓越的,是你必須走入第三階段:不僅能學會沒人能手把手教你的東西,甚至能學會連書本中都找不到的東西。
笑來老師拿自己學習比特幣的過程作為例子,當初他接觸比特幣的時候,沒有一本關于它的書,甚至連有點質量的文章都沒有,只有一個匿名者發布的白皮書,涉及數學、拓撲學、金融學、編程、分布式計算、芯片設計、網絡管理等等各方面的知識??恐谌A段的學習能力,硬生生地成為了“中國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截止到目前,比特幣的市場價為28158元,而其平均購入價為1美元。
到這里你肯定得問,那怎樣到達第三階段呢?別忘了,第三階段的境界就是學會沒人能教授的技能。
3、從物理上接近目標。
既然手把手教授是最基礎也是學得最快的階段,那么從物理上接近目標,接近你想成為的人,接近能實現你目標的地方,觀察他研究他,哪怕他沒有手把手教授你,但其呈現的圖像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你。
所謂“近朱者赤盡墨者黑”是有科學依據的。
進入21世紀,有一個概念被廣泛承認和接受,叫做“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會在我們看到別人的某個行動時被觸發,這些神經元會“鏡像”被觀察者的行為,就好像觀察自己有同樣的行為似的。你如,你看到別人打針時自己會覺得疼,你看到劇里的人遭受苦難,自己也會跟著落淚。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鏡像神經元只能由親眼看見的人觸發。所以,一般物品、書籍之類非人的東西不太可能激活鏡像神經元,通??吹饺说臅r候,鏡像神經元才會被激發。就像你送小朋友一把吉他,他可能不會有什么興趣,可若當你在彈吉他的時候被他看到,尤其你竟然彈得很帥氣,那么這個小朋友的鏡像神經元就會因為你的行為(帥氣)而被激發,進而彈吉他產生興趣。
我自己也有很切身的體會,就是我在練習打乒乓球,中途休息時,如果這時候來兩個水平很高的人在我面前打球,那么之后我會感覺我的水平也好像提高了,失誤率也比在看他們打球之前小了,這也許就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
到這里,是不是可以重新定義下學習這個概念了:學習其實是一種社交行為。那些看上去默默折騰的人,更深層次的動力可能來自于:親眼見到過一些真人做到了,甚至是親眼見過一些確實優缺點的人竟然也做到了。于是,你會自然而然產生“你都行,那我也行”的想法。沒有什么比這句話更有效的實際驅動力了。
所以,如果你想變得更好更優秀,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物理上去接近那些更好更優秀的人哪怕無法與他們有太多的交往,能夠見到優秀的人本身就已經可能對鏡像神經元產生刺激了,自然而然地產生更強的驅動力了。
反過來想想,我們是不是更加應該遠離那些經常抱怨的人呢?由于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經常接觸抱怨連篇的人,你很有可能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我是有過切身體會的:當一群朋友在一起吐槽時,我“自然而然”也會發出一些抱怨。笑來老師甚至已經將“抱怨”稱為所有人都必須改掉的惡習,并列入朋友的篩選標準。珍愛生命,遠離抱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