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要寫一下蘭州的。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可以打開一個音樂播放器,搜一下陳小虎的《蘭州故事》,在這首歌的旋律下讀完這篇文章。
蘭州,好像更多地充當著中轉站的角色,名字被好多人熟知,也被好多人忽略。當你走近她,才突然發現,原來這個城市并不陌生。
蘭州牛肉面(好像蘭州只有牛肉面,沒有拉面,蘭州拉面不知道是誰傳起來的)是國內好多城市性價比很高的食物,十元錢基本上可以吃得飽飽的;雜志《讀者》是少數幾本允許在初高中課堂上看的雜志,可以光明正大地拋出“搜集作文素材”的幌子擺在課桌上讀,不必藏在桌洞里,小心躲避在隨時可能出現在身后的巡查老師和門后班主任犀利的目光;“馬踏飛燕”作為旅游城市的標志,好多城市都會有一個,樹立在城市的出入口顯眼的位置;雕塑“黃河母親”被作為黃河的代表,出現在各種有關黃河的招貼畫、宣傳片以及好多人的記憶中;橫渡黃河的羊皮筏子,不止一次地作為黃河原始交通工具的象征,出現在眾多影視作品中,連迪士尼的動畫片《花木蘭》也不吝惜設計出一段鏡頭;安靜的將要迎來110歲生日的黃河鐵橋,也成了多人的“蘭州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蘭州的節奏不像很多大都市那么快,大家都在有條不紊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下了火車,在火車站門口那標志性的馬踏飛燕錢拍個照片留念,慢悠悠地踱進一家面館,找到一個好位置,點上一碗大碗牛肉面,看著面條在師傅手中翻飛,下鍋,出鍋,放上調料,端到桌上。色香味俱全的面條總是讓人糾結是先拍照還是先嘗一口。最終,還是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機,拍一張美美噠照片,上傳到朋友圈。
走出面館,路邊有一系列雕塑,我自己比較熟悉的有兩個,一個主題是白蘭瓜,很好吃的;另一個主題是《讀者》。這座城市的一份著名雜志。說起《讀者》估計很多人都讀過,尤其是初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總是強烈建議我們多讀,然后從中多多搜尋積累素材,寫到作文中去。那時候,為了引用一段自己喜歡的話,不知道要編出多少故事,才能讓整個文章顯得非常合理。
坐公交車去甘肅博物館,不巧的是從這天開始閉館。同行的小伙伴說的大概對,甘肅人認為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就應該回家了,所以文物也要休息了。沒有看上馬踏飛燕的原物,略微有些遺憾,反正以后還是有機會去看的。錯過一次也不是十分要緊。
在博物館門口黯然傷心三秒鐘后,拉緊背包帶,準備徒步到達下一個地點。黃河和黃河母親雕塑是一定要去看一眼的,畢竟算是這個城市的標志。黃河母親雕塑其實并不是十分龐大,在綠化帶中你在公路上不仔細看就會錯過。據說旺季的時候總會有游客來這里拍照,到了淡季只剩下兩三個當地的年輕人偶爾過去拍個照片。而散步的上了年紀的人群卻是更多地打量拍照的游客。雕塑背后就是黃河,蘭州的黃河不像平時的黃河似的那么混黃,而是清澈的,水流沒有那么急,河面沒有那么寬,泥沙沒有那么多。越冬的水鳥在水面上優哉游哉地游著,有些還偶爾借水流來個漂流。岸邊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已經收了起來,大概是游客太少老板覺得還不夠給船工發工資,亦或是船工回家過年去了。遠處,中山橋靜靜地矗立在遠方,任河水蜿蜒流淌。水車園里的水車吱吱呀呀的搖晃著時光,隨著黃河水的流動,將記憶拋光。
當你站在西關一言不發
當你走在東崗莫名憂傷
這座城市你想象不到
寫上一句回家了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