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0章李笑來老師主要分析了現代人在學習中主要面臨的“困境”,以及開啟“心智”對走出“困境”的重要性,而這一切的根本在于不斷“積累”。接下來,在第一章中,李笑來老師結合他的親身學習經歷,講述了他的“醒悟”和開啟“心智”歷程。
2、得到“醒悟”
①孰主孰仆
開篇李笑來老師講到“我們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這句話聽著有些繞口,說真的,我在剛剛看到這句話理解上也有些困難,我們都學過生物,都知道,從生理因素來講,人的大腦對外界的事物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且人的行為受大腦控制,在這里我想李笑來老師想強調的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在負面環境中向積極的方向轉變,就像他所講的“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這也是李笑來老師所說的人的“反思能力”與同祖先的大猩猩之間最大的差距,所以李笑來老師在這里強調的是人應該主觀的控制自己的大腦朝向正確的方向“運行”,即使環境是負面的是負面的。
在最后李笑來老師舉出了奧地利神經學家、神經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例子,他的家人都被納粹所害,而他也被送入納粹集中營受到殘酷對待,但他并沒有因為如此慘無人道的環境感到悲觀、絕望,他反而選擇積極向上的態度,設想著有一天能把他的“關于集中營的心理學”講給眾人聽。這就是李笑來老師講的“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要成為大腦的奴隸,要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②何為心智
接下來李笑來老師對于“心智”的概念進行了一個總的概括“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當然也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及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這個很好理解,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環境不同,他的教育者父母、老師等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不同,造就了不同人在心智上的獨立性。
李笑來老師指出的另一個觀點就是“心智”會隨著人的成長、不斷的積累、不斷地過濾、直至根深蒂固,但在積累的過程中可塑性是很強的,用李笑來的話說就是“心智可以發展、可以培養、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復重建”。
在這里李笑來老師想強調的是,人的心智發展不一定都會是正向發展,方向錯了就可能停滯、甚至倒退,這需要我們的辨別能力,在“積累”的過程中選擇正確的內容作為“積累”的基石,這一點有點類似于我國古代儒家的“擇善而從的概念”而這也是比較難的地方,就像李笑來老師講的關于唐駿的例子,他講的“做事只要踏實、認真、事業就會做大”本來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但是因為他學歷造假的事讓很多人對這個觀點產生質疑,這有點像近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那樣有一種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傾向,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說到這里,我發現者兩點有一種遞進的關系,本篇的核心是關于“心智”的,第一點李笑來老師強調“控制大腦”心智的積累首先就是需要對自己大腦進行掌控讓自己保持一個積極的態度,隨后要在積累“心智”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方向,對自己所面對的各種信息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選擇有價值的資源用于“積累”這樣才可能做到李笑來老師所說的“開竅”。
到了本章最后,李笑來老師講了他的學習經歷,1984年,他的父母投入10元來支持他學習計算機,即便是他的父母雙方收入加起來剛過百的情況下,而且在那個年代計算機絕對算是個新事物,要知道大陸第一家網吧還是在1996年才出現,最主要的那個時候計算機內容很單調而且還是黑白屏的,要拿到現在白送都沒人要,可見學起來在我看來應該是是比較無聊的而且按李笑來所說當時只收了35元學費,也就是整個少年宮就三個人完整的參與了對計算機的學習,而李笑來老師為此受益至今,按他的話說這是比巴菲特還成功地一筆投資。
說到這里,我想李笑來老師想說明的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他父親當年所說的“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兒”,這有點類似“藝多不壓身”的概念,也就是說李笑來老師強調的是在觀念上,不要“排斥”學習,尤其是像當年“計算機”這類新事物,而李笑來老師能受益至今不僅僅只是學,而是把計算機學的比較精,而且他還主動去學習了統計學,這因此成為他的一個優勢,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一定經歷了一個長久而且乏味的過程,再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他強調“對于某一認知一定要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體會”并且他以學盲打為例,從不重視到偶然“自學成才”,打字速度快反而成為他的一項長處,這應該就是他所講的“心智”的積累。為此他列舉了兩種人一種是不知道學習某些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學習某些東西有什么用而主動學習的人,顯然后者要更少而且成功者多出自后者。
到最后,在我看來李笑來老師在這一章所講的核心在于“心智”的積累,而心智的積累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而李笑來所講的“學習”首先在“概念”上要要轉變,要學會掌控自己的大腦,不要被大腦左右,外界環境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但自己的心態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一定要保持積極的態度,就像弗蘭克那樣。其次,在心智的積累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辨別,找對正確的方向,否則方向錯了一切努力都是無用功。最后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做那種主動學習的人,尤其是在變化速度不斷加速的當今社會,一定不要排斥新事物,就像李笑來老師當年學習計算機一樣。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身經歷”否則一切都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