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使參加同樣的選拔考試,取得一樣好的成績,但每個人經歷的思考過程和展現的能力,一定是不同的。
這種差異,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價值點。而價值點是一個人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基礎。
以適應社會競爭為原則,今天的中國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點,并獲得終身學習的信心和能力。
今天圍繞自我價值,討論三個問題。
什么是成功。
大部分自認為平凡,否認自我價值的人,都把成功看小了。
他們專注于社會意義上的成功。一個人只有取得世界知名,或者至少全班認可的成績,才是成功。
在這樣的導向之下,孩子會樹立一個封閉式的奮斗目標:考上名校,成為科學家、藝術家、醫生、教師等等社會上已經存在,獲得認可的人物,來實現人生價值。
很多人成年之后失望。因為現實具有復雜性,而且變化太快,個人僅憑努力未必能實現夢想,甚至可能跟不上時代。
期待與現實不一致,自我價值被否定。人生是否還有意義?
我也曾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但到了西方,我注意到一些教育方式的區別。
西方父母一般不問,你20年后想做什么?
他們更喜歡問:你現在想做什么?未來X小時,你還想做同樣的事嗎?你做的真不錯!你的成果,想分享給誰看看嗎?你認為他會喜歡嗎?那如果他不喜歡,你怎么辦呢?
對話是從當下和個體出發,包含一系列邏輯性的推斷和引導:
1)? 孩子的意愿是什么
2)這個意愿可能持續嗎
3)? 鼓勵孩子堅持
4)啟發孩子利用自己的喜好,跟世界或他人建立聯系。即學習和興趣不是封閉式的,不僅以考試和成績為目標(這在西方基礎教育里很重要)
5)? 預設孩子的意愿喜好不被家庭之外的更多人接受,幫他先建立心理應對措施 (父母往往告訴孩子,你是很棒的,只是某件事不被接受,可以調整策略。你本身并沒有被否定)
學會放棄,世界才是你的
決策力,不僅僅做加法,還要在合適的時候,果斷做減法。
放棄也是有效率的選擇。決定一旦做出,就不要再想了。
很多時候,人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低,主要因為自己放棄了一件東西,而別人還在堅持,于是對自己產生懷疑。
“我做的對嗎?你看看人家...”
這里,我想講一個90后朋友的故事。
她是個非常棒的女孩。
中學留學英國,參加英國的高考A-level時,自選了七門課程,考了全優。一般只要考四門,而四門全優已經鳳毛麟角了。
她的父母從小讓她接觸很多東西,開闊眼界。
而她曾經選擇了鋼琴。但堅持了兩年之后,越來越覺得沒有動力,想要放棄。
沒想到父母同意了。
我問:你父母不糾結?。?/p>
她說:沒有,真的一點沒有。因為他們看到我對于其他事情,比如滑冰,還是有強烈興趣的。他們說了,不喜歡學鋼琴,不代表不喜歡學習本身。
這句話,也讓我豁然開朗。
跟她聊天,我發現她的父母是很有決策力的人。他們的決策建立在對自己孩子的充分認知上面,而不是別人家孩子在干嘛。
所以,她很小就獲得許可,放棄了奧數繪畫鋼琴等等同齡小朋友學習的熱門項目。有時間接觸大自然,做體育運動,也有時間參與父母朋友圈的聚會討論,并因此聽到西方學校一些信息。
留學的決定,是她還在念小學時,自己做出來的。
如今,她成為一名年輕的決策者。每天在倫敦金融城的頂級投資銀行里,對全世界的交易做分析判斷。
她的工作離欲望和金錢很近。但談到教育,她說:
“我希望每個父母能夠冷靜,不要盲目攀比,多一點耐心。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不要太焦慮,總怕錯過什么。需要根據情況果斷放棄不合適的。就像做投資一樣,合理配置資源?!?/p>
她仍然不喜歡鋼琴,但她在倫敦的生活相當豐富精彩,去了60多個國家旅行,用攝影交了一堆朋友。
我用這個故事做例子,只想說明決策力。希望你千萬不要以為學鋼琴不好。
鋼琴永遠沒有錯,而父母的決策可能出錯。
最后順便回答一個與主題有關的問題:一些讀者問我,孩子數學成績要多好,才能進入英美最好的投資銀行?成為百萬千萬資產俱樂部的一員?
用身邊的案例告訴你:投行也好,其他大企業也好,選人絕不僅僅看數學成績。
考核一般3-8輪,所有能夠通過第一輪篩選的人,數學都很牛。那是一個最最基本的技能。
而最終勝出的人一定要具備獨特的價值點。比如,在小組考核中,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能力 (決策力、溝通技巧、協調方式、思維邏輯、或者其他)。
也不僅是歐美。你發現嗎,現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公司,同樣看重這些能力。
所以,尋找孩子獨特的價值點,可以幫助她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窗。
每個人的一生注定充滿挑戰、機會和選擇。不要早早放棄價值探索,覺得“不過如此”。
生命給每個人準備了一份精彩,你只需要看見世界,看到自己。
避免拼體力
當然無論東西方,努力都是必須的,但要避免僅僅拼體力。
很多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主要是奮斗目標和努力途徑錯誤對接。他們看似每天都很忙,可是忙碌的效果遠遠低于投入的時間,還常面臨突發狀況,變得更忙。
怎么辦?
避免拼體力的核心原則是,要學會打有準備之仗,為了目標不斷積累信息和資源。
比如,如果你考慮讓孩子上雙語學校,參加IB等國際考試,是不是應該先積累在西方讀書工作的朋友資源,找機會讓他們和孩子相處,提供信息和經驗,以及跟孩子一起了解不同學校的課程設置?
準備越充足,選擇范圍越大,人生越主動。對別人家庭難度70%的事,對你的家庭只有30%。
最低效的努力是:在缺乏長期準備和信息收集的情況下,用90%的努力,爭取你眼皮底下能看到的10%的機會。這樣的機會,絕大多數人都能看到。你最終只能拼體力。
而在日益專業化的社會,這種拼體力的人生模式會格外辛苦。
因為,精力體力透支,很容易剝奪一個人的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價值認同感。
另外,避免拼體力,還要讓孩子學會做決策。
西方精英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引導孩子學會收集信息,展開有邏輯的思考,并做出準確的決策判斷。
比如從小事開始:外面下雨了,我們今天的活動還要開展嗎?
大人會讓孩子去看看:未來幾周還下雨嗎?如果推遲活動,其他小伙伴時間可以嗎?改在室內活動可行嗎?
父母作為教育資源配置者和人生方向引導者,一方面盡可能給孩子創造條件,提供資源,做好長遠準備;另一方面相信孩子具備獨立的大腦和眼睛,可以參與收集信息,討論可行方案,并最終成為一名獨立的人生決策者。
決策能力需要長期培養,等到成年后養成就來不及了。中國式巨嬰,往往是父母從小包辦,等到成年后想放手,已經變得很困難。
小組討論大家比較熟悉。而關于俱樂部活動,它和中國式社團最大區別是,西方精英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始,讓俱樂部活動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過俱樂部社交式學習,孩子可以讓自己的技能和想法,在團隊里發揮作用。
即使樂器或者聲樂這一類,可以一個人完成的學習,孩子也需要通過樂隊、合唱隊、鋼琴俱樂部等方式,讓它變成某種互相啟發、共同創造的活動。
到了周末,西方家庭會安排孩子們參與社交。比如野營、派對、家庭音樂會等等。
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活動中,孩子各自發揮特長,有的計劃預算,有的負責音樂演奏、有的準備食物、制作裝飾品等等,并且常常解決活動中的各種突發問題。
當中國的父母說,我們孩子要練琴、學畫畫、學籃球,哪有時間和朋友玩時;西方父母會先把孩子群體活動和社交的時間安排出來,再增加額外的技術性學習、練習和考試。
西方精英教育認為:技能很重要,但僅有技能遠遠不夠,你還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能力帶來改變。
前年與哈佛大學的一位學者溝通,他說:我們的核心關注點,絕不是申請者拿到什么獎,考了最高級別或最好成績;我們最需要聽到的是,他有什么想法,在活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做出哪些創造性的改變,因此取得了眾人認可的成績。我們需要的,不是適應某種規則的熟練工,而是能夠發現問題,帶來改變的人。社會競爭需要這種人,不能讓教育跟社會脫節。
作為曾經的留學生,我知道他說的理念,不僅在哈佛,而是所有西方學校和大企業用人的標準。
而中國職場也在朝同樣的方向變革。那些有自我主見,善于與他人溝通,能夠發揮獨特創造力的人,往往比埋頭規規矩矩干活的人,更值錢。
落實到教育里,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夠堅持,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喜好技能,建立與世界的聯系(即創造他人認可的價值),嘗試失敗時,不盲目否定自己,懂得調整策略。
做到前兩點不難。
難的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與世界建立聯系?
西方的基礎教育,格外注重學習的開放性,即團隊配合和相互啟發。剛好對應職場需要的合作和創新能力。
如何落實這個理念呢?
有三個重要的引導方式:課堂引入小組討論 + 課外注重俱樂部活動 + 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周末社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