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帶來的危害不僅這樣,它還引發了森林火災。
連日來,美國西部地區山火肆虐。到當地時間7月13日為止,山火的影響范圍已經覆蓋到了10個州,大量居民被迫撤離。
目前,面積最大的一處著火點位于美國俄勒岡州境內,過火面積比紐約市還要大。山火摧毀了該州通往加利福尼亞州的輸電線路,導致加州電力緊張,至今情況仍未恢復。
在加州,著名的約塞米蒂國家公園也受到山火影響,火勢沿著內華達山脈燃燒,近40平方公里的森林被毀,約600座建筑物受到威脅。在華盛頓州,山火已經蔓延到該州第二大城市斯波坎附近,大量建筑被燒毀,當地救援部門正在引導居民緊急撤離。
連日來,美國西部多州遭遇罕見的高溫天氣,多地氣溫超40攝氏度,部分地區甚至接近60攝氏度。目前,美國總計有大約60處大面積的山火在持續燃燒。科學家表示,由于近幾周來美國西部高溫引發干旱,導致火勢難以控制,未來可能還會惡化。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共發生了168起火災,部分村莊九成建筑物被燒毀,許多居民不得不逃離。
這168起火災中,一些火勢已幾近失控,過火面積將達310平方公里。
濃煙加上高溫天氣,導致救援變得困難無比,只能看著大火逐漸蔓延。
由于火勢蔓延的太快,導致很多古建筑也慘遭“毒手”,比如多所百年老教堂在一夜之間化為灰燼,讓人遺憾。
這場悲劇,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暫停!
美國、加拿大的高溫天氣屬于百年不遇的極端天氣。那么導致美國、加拿大這場高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專家給了兩種比較可靠的猜想。
一種是因為“熱穹現象”:北美大陸上空熱帶高壓停滯,熱空氣不斷上升,如同巨大的罩子籠罩在北美大陸上空。冷空氣進不去,熱空氣不斷上升聚集導致當地高溫不斷!
這樣反反復復,氣溫疊加的越來越高。
第二種猜想就是:全球變暖。
其實全球變暖并不是直接讓地球溫度升好幾個臺階,而是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概率變高。
氣候變暖已經不是第一年。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表示,2020年之前的10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而且連續5年異常溫暖。
最新研究指出,在近30年北極快速增溫的影響下,由于北太平洋海溫年代際異常的顯著影響,歐亞東部冷極值呈增多趨勢,北美冷極值呈減少趨勢。全球變暖影響下極地渦旋等系統更不穩定,就是極端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全球科學界有一個共識,隨著全球日益變暖,原有的氣候模式被打破,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更頻繁出現。
無論從各種報告和調研結果來看,有一點共識是毋庸置疑的:世界正在變得極度炎熱,而且是災難性的。
其實近年來我們也能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就包括很多人都不知道,阿拉伯一些地區的氣溫已經突破了70℃。
對,你沒聽錯,70℃。
現在科威特的街道空無一人,因為即使是在陰涼地帶,最低溫度也是高達53攝氏度!
如果是走在大太陽底下,那么,7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可以說分分鐘將人給“烤化”。
除了科威特外,前兩天看新聞說:阿爾及利亞一只駱駝熱暈在路邊,因為當地的氣溫高達60C°。
沙漠駱駝素以忍饑耐渴著稱,一次飲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仍能夠在干旱、炎熱的沙漠地區活動。這次連駱駝都能熱暈在路邊,可見當地的高溫天氣形勢是多么嚴峻。
如果這種極端天氣持續發生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02
地球怎么了?
很多人都說地球“病”了,但其實地球早就“生病”了。
科學家曾經說:
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導致地球溫度升高,北極大部分地區可能沒有夏季海冰,而那不會融化的一小部分,就是“最后一個冰區”。
結果,現實啪啪打臉。
因為“最后一個冰區”也開始融化了。
而這也是北極動物最后的避難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極熊要用冰塊來捕獵海豹,海豹要用冰塊為幼獸建造洞穴,而海象則用冰塊作為覓食的平臺。
如果沒有了這些冰塊,它們基本就失去了基本生存的環境,這對它們而言可是致命的。
英國《每日郵報》曾經登出過一張照片:
照片里一頭北極熊正在海浪中掙扎。
拍照片的人說,它和另外8頭北極熊因所住冰面消融而掉進汪洋大海,窘況“令人心碎”。
由于全球升溫,冰面不斷融化,距離這9頭北極熊最近冰面遠在644公里外……
這邊北極陷入“水深火熱”中,那邊南極也沒好到哪里去。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位于南極半島北端的阿根廷研究基地埃斯佩蘭薩于2月6日創下了18.3℃的新紀錄!
超過了2015年3月24日的17.5℃的紀錄。
與此同時,在2月9日,南極洲的西摩島也達到了20.75°的高溫。
影片《第十一個小時》里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
“人類終將滅亡,地球卻會照樣轉。”
原來還覺得有點“危言聳聽”,現在覺得一切都是有跡可循。
全球變暖,當海拔上升1米后,處于海拔不足兩米的地區人口將達到4.1億。
我們一邊承受著氣候變化造成的不良后果,一邊卻還不知悔改的繼續糟踐地球。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資源
每天有5000人死于飲水污染
10億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
接近10億人面臨饑荒
全球糧食貿易量的50%用于飼養和制造生物燃料
40%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
每年有1300萬公頃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
八分之一的鳥類和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面臨滅絕
物種死亡的速度超過其自然繁殖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漁場已枯竭、廢棄或處于減產的危險
過去15年的平均氣溫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
冰蓋厚度比40年前減少了40%
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
......
人類改造地球的創舉是史無前例的,但毀壞家園的后果也是讓人觸目驚心的。
2019年11月,斯特芬教授在全球最大國際性科技期刊《自然》上提出了關于15個氣候臨界點的觀點,它們分別是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北方針葉林、永久凍土、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亞馬遜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極冰蓋、東南極部分地區、海底甲烷開始釋放、厄爾尼諾現象加劇、大氣噴射流減速或停滯、印度洋夏季季風出現波動、西非季風轉變、北美西南部開始干旱。
從南極洲到北冰洋,從亞馬遜雨林到澳大利亞大堡礁,這15個臨界點差不多覆蓋了整個地球。一旦它們發生異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的將會是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其中,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北方針葉林、永久凍土、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亞馬遜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極冰蓋、東南極部分地區這9個氣候臨界點已經被引爆。它們失守所帶來的影響好比多米諾骨牌的的第一張牌被推下,全球氣候環境會因為這9個氣候臨界點北土坡而走向更糟糕的境地,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根據報道顯示,第10個氣候臨界點也出現了即將被突破的趨勢。
《第十一個小時》里,有句話還是值得深思的:
“拋除人類生存與否,環境自身是可以自救的。亟待我們拯救的不是地球,只是我們自己。”
是啊,照這個速度下去,未來的某一天,從地球上消失的真的可能會是我們自己。
下一年,不知道極端天氣會極端到什么地步,也不知道遭殃的又會是哪里。
人類本應當作為守護者,共同保護這顆賴以生存的蔚藍色星球,如今卻沒有做好自己的義務。解鈴還須系鈴人,為了唯一的共同家園,我們該做些什么?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改變未來。
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早日好起來。
閱讀 1369
分享
收藏
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