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待子女也是如此,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并不是為他留下你的財富,而是教會他生活、做人的技巧。
為什么微軟值這么多錢?
根本原因是不同的商業模式有不同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是什么?就是一旦投入開發、廣告、人工等成本以后,公司多賣一份產品還需付出的成本。
蓋茨的微軟公司銷售的是軟件產品,軟件產品開發以后的維護成本接近為零,每賣出一份軟件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也就是說后續的銷售所得基本就是凈利潤,這種商業模式簡直是暴利的存在。微軟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使其利潤較高也較受市場歡迎。
只要有辦法降低成本或者采用巧妙的創新商業模式,各個行業都有掙錢的機會。例如星巴克這樣通過咖啡也創造出了億萬富翁的奇跡。你可能會疑惑星巴克又不是高科技行業,為什么他有機會呢?實際上,星巴克的崛起來源于規模、品牌效應和全球化的大環境。
除了商業模式以外,創始人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星巴克的創立人舒爾茨于1953年出生于紐約貧困區,由于家境困難,他從12歲起就開始打工養活自己、補貼家用。上大學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體育獎學金實現的。星巴克是他在1985年創建的,他靠著自己的奮斗,白手起家一步步走到今天,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沃爾瑪的口號就是“天天平價”,他以高質量和低價格站穩市場。但實際上,沃爾瑪是零售商,它的商業性質導致它不可能有很低的邊際成本,若要盈利,必須盡最大可能降低成本。要做到這一點,沃爾頓想出了兩條策略,一是大規模采購,二是避開批發商、從廠商直接采購。這樣他就擁有了較強的砍價能力,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貨,既保證利潤空間又占據競爭優勢地位。
沃爾頓家族創建沃爾瑪成為美國首富,他們的社會貢獻在哪?
沃爾頓幫助眾多家庭節省了開支,比如我們家就享受了很多好處呀。我們可以用買日用品省下的錢給你們買更多玩具和書,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市場不是慈善,是為了提高效率。如果老百姓能夠以低價買到高質量的東西,大可淘汰低效的零售商。
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特講過一個概念叫“創造性破壞”,沃爾瑪帶來的零售業革命就是這樣的。它創造性破壞了零售行業的高價和低效,讓消費者獲得巨大好處,同時也要求很多人另謀他業,去尋找新的優勢特長。這就是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
戴爾大學沒讀完就退學創業了,蓋茨和搭檔保羅·艾倫也退學辦公司了,他們都很成功。那么讀書真的有用嗎?
表面看戴爾、蓋茨沒有好好讀書,其實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他們基本上在中學就透徹了解了電腦技術,還去旁聽大學課程,可以說上大學之前就已經提前學習了大學的內容。例如,戴爾小時候因為好奇,曾經成功拆裝過新買回來的電腦;上大學后的戴爾成立了公司,晚上和周末幫人更新電腦操作系統。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學校進行系統學習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多數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通過教育,一是學做人,了解社會的前世今生;二是給大家時間去考慮將來想做什么,上大學也只是增加自己成功的幾率。總之,正規學校的學習只是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我們通過自學或者其他方式也是能夠有所收獲的。
但是在中國,由于受到傳統“學而仕則優”觀念的限制,依然通過學位這種硬指標來考核個人能力。誠然,我們要認識到,在人們無法通過其他更有效的途徑,短時間內了解你的能力的時候,學位依然是迅速證明自己能力的名片,不可忽視。當然,有沒有學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力,所以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習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
賺錢也要考慮商業倫理和道德。比如沃爾瑪為家庭省錢,戴爾讓人們用上便宜電腦,這些才是利人利己的好的商業模式。另外一種損人利己的賺錢方法,比如販毒很賺錢,但是會讓一些家庭傾家蕩產,是不道德和違法的。
1839--1842年發生了中英鴉片戰爭。這場戰爭的負面意義是英國的不仁和對中國主權的侵略,更是對商業道德的無視。但從歷史視角來看,它確實推動了中國的開放,逼著中國走進了全球體系。早前的中國閉關鎖國,缺乏全球眼界,戰敗讓中國的精英人士謀求自強,開始正視世界。
假如政府利用壟斷亂漲價,該怎么辦?
事實上,中國確實有不少這種情況。比如中國的手機服務行業,移動和聯通這兩家國企就基本壟斷了中國無線電服務業,這么多年依然掌握絕對的定價權,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而其他國家因為電信行業競爭充分,所以價格有大幅下降。另外就是中國的石油公司也是國有壟斷,反而成了國家變相加稅的方式。國家既是經營者,又是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者,這只會對老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壞的影響。
通過歷史看經濟發展,通過經濟調整創造歷史。原來如此。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有化,從6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出現大規模虧損,中國經濟陷入低谷。陳志武就是在那個年代出生的,當時過得很苦,總是處于饑餓狀態。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民營企業的發展使得中國不斷壯大。其實不止中國,幾乎所有國家在二戰以后都創辦過國有企業,比如奧地利,最后也是以失敗告終,從1987年開始試行民營化,1993年就正式私有化了。而世界范圍內的私有化運動是20世紀80年代從英國和美國開始的。
那為什么這么多國家要實驗國有制呢?這其中有很復雜的歷史背景。在歷史上私有制是人類社會的主要形態,所以國有經濟很晚才出現。就中國而言,國有制可以追溯到11世紀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國家經營了糧、茶、牛馬和鹽等產品,但也只是持續了十幾年。鴉片戰爭的洋務運動也有過國有的概念,后遭到批判,所以采用了“官督商辦”的模式,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國有。要說真正影響這么多國家走上國有道路的是蘇聯。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實行計劃經濟和國有化,學者認為私有制是剝削人類的基礎,所以要消滅它。
為什么蘇聯的學者會這么認為呢?市場交易可以自由選擇明明更好啊。
陳志武:確實是這樣的,但是當時的人們存在一些認識盲點。其實蘇聯的國有化情況也很糟糕,但他們在計劃經濟初期的經濟增長還是很讓人期待的,而當時西方市場經濟卻面臨著重大危機。蘇聯的短暫成功讓很多人以為找到了經濟增長的妙方。于是,包括當時中國的南京政府以及其他西歐、拉美和新獨立的國家都開始模仿蘇聯。但是后來你擔心的問題都出現了,國有經濟比重高的國家,經濟狀況變差,人們生活困難,國有企業開始大規模虧損。于是,各國都著手進行改革,重新回到市場經濟。
對于一些老行業,人們還存在偏見。就像劉向的爺爺,覺得孫子作為耶魯MBA怎么最后還是操起了他自己的老行當——服裝,他覺得不能理解。但是,其實現在創業成功的標準已經不同了。再老的行業,只要選對了商業模式,業務流程標準化,可以大量復制,就能不斷擴張,最后獲得成功。也許產品本身不賺錢,但是公司未來值錢,也就是股權值錢,創始人還可以通過出售股權獲得更多財富。
其實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抱怨全球化,認為自己在國際貿易中吃虧了,因為出廠價太低,最終銷售價較高,但自己卻沒有從中獲利。
這樣的指責根本不成立。首先,美國的工作機會都轉移到中國了,對中國是好事,而且出廠價就應該以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價格標準及成本來定,而不是通過銷售市場的情況來設定。如果沒有全球化經營,想必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根本拿不到美國的價格。
其實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看,源于大家對商人價值的否定。他們認為只有生產才是在創造價值,而國際貿易商只不過是來回搬運商品,是在不勞而獲、兩頭剝削。你說他們創造價值了嗎?
陳迪:當然創造價值,而且是很高的價值。就說劉向的公司,為中國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降低了美國在襯衣上付出的成本,也就是說他間接地提高了中美兩國的家庭收入,自己的公司也因此得以發展,這是三方共贏的結果,怎么能說沒有創造價值呢。
當人們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成就感”了,即所謂的樂在其中。
成功的事業必須是你無我有的,要超前一步進入未來的市場。
去重慶見到了力帆摩托的創始人尹明善先生。他54歲才開始創業,如今71歲高齡,早已是億萬富翁。可見創業絕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誰處在制造鏈的最頂端,離消費者越近,誰利潤就越高。
中國有句俗語叫"無商不富",現如今應該改成"無股權不富"。傳統商業無論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都是今天賺今天的錢,人的生命有限,積累也有限,所以只能賺小錢。如今股權交易市場的出現,使得財富增長的空間大大增加。因為如果你持有一家發展得好的公司的股權,你也就是擁有了該公司未來若干年利潤分配的權利,正常來說,股權價格就是公司未來多年利潤預期的總和。當你賣掉手中的股權時,也就是在今天把未來的錢都提前拿到手了,自然就會造就更大的富豪。
這就是為什么比爾蓋茨、李彥宏他們這么年輕就如此富有的原因吧?
是啊。一般來說,通過股權致富有兩種途徑:一是像這些公司創業者一樣,通過創辦一家偉大的企業使公司的股權具有巨大價值。二是可以創辦投資基金公司,做一個股票投資者。
例如,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公司——富達投資基金公司,其主要創始人約翰森先生早就是億萬富翁了。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它的投資策略是著重于投資高成長型的公司。
是不是不管是什么投資,只要有盈利就是"好錢"呢?
只要交易雙方是自愿平等的,不管是不是真正涉及實業,都是"好錢"。就算是大家認為的投機行為——股票短線交易,它也是合乎道德的。因為正是存在這樣的交易,才糾正了錯位的股票價格,讓其更接近實際價值,這種交易同樣做出了貢獻,盈利就是對他這種行為的補償。
關于借貸,在中國文化中總是充滿了貶義,也許這就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較為緩慢的原因。實際上,借貸行為應該被理性看待,因為將來的收入也是收入,把將來的預期收入挪到現在消費也是在“量入為出”。從技術層面來說,借貸金融是幫助借方把今天的大開支平攤到未來,最大程度降低當時的經濟壓力,這使得“享受”和“成本”得以在時間上更為匹配。從歷史上來說,借貸金融對個人乃至國家的貢獻都是不容忽視的。如今來看,愿意負債發展的國家,比如西班牙、英國、法國等都發展成了發達國家,而傾向于儲蓄的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到目前為止還只是發展中國家。當然未來的收入預期如果沒有實現,而債臺高筑,自然就會出現金融危機。
另外,消費和投資的界限本身就不是那么清晰,關鍵是要看我們站在什么角度看,有時候人也是一種資本。比如吃飯穿衣,形象好同樣能增加收入,這也可以說是投資。
洛克菲勒在商業之外,是一個熱心公益、十分善良的人。他有生之年里,捐錢成立了多所著名大學,例如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并在醫學、教育等領域有大量投入,比如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中國的協和醫學院。正因為他的基金會不支持直接救濟窮人和消費福利項目,而只是側重人類的健康、知識進步或者人力資本領域,所以人們對他的慈善行為有相當大誤解。他曾經給他的兒子針對慈善的理解寫過一封信。他認為,“作為富人,我有責任成為造福于人類的使者,但不能成為制造懶漢的始作俑者”。他最著名的格言之一就是“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只要給他一堆拐杖。你否定他的尊嚴,你就搶走了他的命運”。另有一句精辟的話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其實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真實寫照。
個人責任與個人自由是有匹配關系的。如果沒有自立能力,凡事依靠他人,那根本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為你決定的,即使你愿意這么做。此外,自由的基礎首先是經濟獨立,在這里,他再次提到了通過金融保險對養老生活進行安排,即能讓自己獨立,又讓子女得以解放。對于“利人”的看法,他覺得最有益的“利人”恰恰是真實的“為我”,因為只有在把自己料理好的情況下,才有能力和資格去“利人”。關于幸福,更是來源于個性化的生活,真正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和詮釋。最后,父親用胡適的話為自由和責任做了精辟總結,那就是“發展人的個性,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自由意志,二是擔干系、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