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老兵跟我講了他兒子小兵的故事:
小兵讀高一時,我裱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掛在小兵書桌前的墻壁上。我想讓小兵一抬頭就能看到,并始終保持吃苦精神。
整個高一,我把小兵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安排很充實,加上學校本身的安排,小兵幾乎沒有多少自由時間。
小兵偶爾露出不滿,我及時補上雞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今天你走過這段最狹窄辛苦的路,那些你吃過的苦,熬過的夜,做過的題,背過的單詞,明天都會鋪成一條寬闊的路,帶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雞湯有時失效,我又注入雞血:“古代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懸梁刺股’,你今天受得這點苦,算什么苦?就連老爸當年讀高中,晚上下了晚自習,學校就熄燈,我們點煤油燈還得加班做練習。你這點苦算什么?”
為了調節氣氛,家里的音樂也常播放勵志歌曲:“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問,為什么……”
我信心滿滿,堅信小兵只要能熬過高中,進入大學,人生一定美滿。
現在小兵讀高二,頭兩天,我無意中看到他與同學的QQ聊天記錄,我猶如掉入南極冰窟窿,渾身直哆嗦。QQ上赫然寫著:
“你想死嗎?”
“想”
“這樣活著有什么意義?”
“我不知道”
“你可以有自己的愛好、情感、理想嗎?”
“不敢想,想了也沒用?”
“最好的死法是什么?”
“跳樓吧,只要樓層夠高,能一次成功”
“是啊,其他死法,都有風險,而且過程漫長太痛苦,又怕一時死不了。”
“只要有勇氣邁出這一跳,死就成功了。”
“今天能支撐我活下去,就是不忍心看爸媽傷心。如果哪一天,這點都放棄了,我就跳了”
“聽說**學校上學期有人就跳了”
“上星期,我隔壁班有一個女同學想跳,已經站上窗臺了,被同學拉回來了”
“……”
老兵有點想哭,說:讀著這些話,我的心痛如刀絞,為什么他們不理解我們父母心?
孩子都想死了,吃的“苦中苦”比死還痛苦。孩子還能吃得下嗎?苦中苦能讓人死,吃這苦中苦有何意義。
2
老同事強哥,今年在高一帶班,這個學期班上兩個學生離家出走。一個是男生,禁不住外面網絡游戲的誘惑,深夜從學生宿舍翻圍墻出去,學校和家里找了一個星期,學生自己從廣東打電話回,叫家里人不用找,他已在廣東打工,他說打工比讀書快樂。一個是女生,端午節前幾天,因媽媽嘮叨了她幾句,摔門就走了,三天后才回來。
面對這些熊孩子,我們通常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說他們叛逆,說他們沒學好,是不良少年。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他們是怎樣走到今天的,我想家長是要擔主要責任的,從小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沒有關注孩子的興趣,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強哥班上出走的那位女生,從小就被家長逼著送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從不考慮孩子自己的興趣,不管孩子有多么不愿意,家長都以“為你好”為由,強行要孩子去培訓。
這種培訓,孩子沒興趣,則一點效果也沒有,反而扼殺了孩子的靈性,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家長強行送孩子去培訓,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學點東西,另一方面也有自私的想法,即把孩子送出去,有人管著,自己就可以在周末加加班或打打麻將。
3
我們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沒有順應孩子的天性來教育。內向老實的孩子就心里忍著苦,忍不住,就走向自殺的極端。外向調皮的孩子就用叛逆來反抗,離家出走,或違法亂紀。
我們口口聲聲說孩子不理解家長,其實從根本上說是家長不理解孩子,家長自私,殘忍。用各種苦催殘孩子。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孩子想干啥就干啥,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快樂。我們提倡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是指讓孩子學會尋找快樂,在繁重的學習中尋找快樂,在單調的生活中發現快樂。
我們想想“懸梁刺股”把頭發用繩子懸在梁上,用針刺大腿。是為了什么?不就是防止打瞌睡。用這招是勤奮的表現嗎?我看恰恰是不用功的表現?他沒把書讀進去啊,沒有領會到讀書的樂趣,才會想睡覺。你想想給他一本黃色小說,武俠小說,我看他不刺大腿,也能讀個幾天幾夜不睡覺。找到了樂趣,就算枯燥的、乏味一點的書,也會讀得津津有味,你看魯迅、老舍等作家常讀史書,讀經典著作到天亮,怎么不打瞌睡呢?人家才是真正用功。
我們一味強調苦,要求孩子“吃得苦中苦”,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那還有什么樂趣可言,誰愿意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呢?你可能還舉過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名人吃苦的故事。可你知道那些名人真的是苦嗎?錯了,他們是樂,他們都是以極大的熱忱專注自己心愛的工作,他們都是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學習和鉆研的!我認為他們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學習和工作是很苦的。其實,他們經歷著的卻是解決疑惑的喜悅,獲得新知的快樂。
我們教孩子的學習方式是“溺水模式”的學習,教育孩子在溺水的過程學會適應,學會忍耐,學會掙扎。學會浮出水面,浮出水面就舒適了,就幸福了。但生活要繼續,孩子就要不斷溺水。大學畢業后,還有工作的苦,工作之后還有找對象的苦、還有升職的苦,還有掙錢的苦。我們還一直強調吃苦,我們讓孩子生活在層層痛苦當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我們讓孩子一輩子受苦,你于心何忍。
是的,我們不能否認學習、工作、生活都有苦。但我們可以讓孩子感受苦中的樂,讓孩子培養幸福的能力。注意,幸福不是一種狀態,是一種能力。
就如學習,我們完全可以教孩子“郊游模式”的學習方式。孩子的學習就像郊游的過程,在郊游前的準備,郊游中的過程,郊游后的回味都是幸福快樂的。孩子懂得快樂學習,自然也會懂得快樂生活,整個人生都是幸福的“郊游模式”。
我們要幫小兵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樂趣。比如學習英語,為什么不可以培養孩子看英文字幕的電視,聽英文歌,唱英文歌。寫作文,為什么不嘗試讓他去寫網絡日志,寫博文。
世界那么廣闊,我們卻給了他一個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