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有的詩聲淚俱下,讀起來固然感人,但有的詩,只是淡然數語,初讀不覺,但漸品則余味越來越濃,既而醉倒。王維的三首《雜詩》就是這樣的詩,它們語言簡練,信手拈來,然后,這話家常一樣口水詩,卻有一股淡淡的鄉思愁綿延千年。
雜詩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雜詩第一首,寫的是閨人懷遠以及盼望音書的心情。
家住孟津河,古人臨河而居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交通方便那自然是音書通達較為便利,也增加了閨中妻子對遠行的丈夫音書的希冀。門對孟津口,家還就對著河的渡口,那交通更為方便了,把妻子的希望再推進一層。常有江南船,而且還經常有江南的船來往,顯然遠行的夫君是在江南,那應該能常常收到書信啊。這三句層層推進,把閨中之人對遠行的夫君音信的期盼推到極致。
但正是把期望推到了極致,最后一句的的希望破滅把閨人的幽怨一泄而出。
寄書家中否?問有沒有向家里寄書,顯然是閨中的妻子沒有收到書信,家就住在河的渡口邊,江南的般在河上常來常往,而我卻一直沒有收到你的書信,你到底有沒有向家里寄書?你到底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還是已經忘記了家中的妻子?一句寄書家中否,道盡了妻子對遠行的丈夫的猜疑與怨恨。
雜詩三首
其二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二首,寫的是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鄉來人詢問家中情形的話。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詩人遇到來自故鄉的故人,便想詢問故鄉的情況,這里連用兩個故鄉,表達出了詩人急切的心情。但是,剛急切地說完這兩句,詩人千頭萬緒千不知從何問起了,于是,詩人不問事,卻轉而問起故人來的時候,那棵窗前的寒梅開花了沒有。
詩人為什么要問那那棵窗前的寒梅開花了沒有?
也許,那棵寒梅曾經見證了他在故鄉的美好生活,也許,在那顆寒梅開花的日子里,在那綺窗內發生過一段美好的故事。
這顆寒梅,承載了詩人對故鄉深深的眷念,承載了詩人對美好的往來的的深深懷念。
再推進一層,詩人不問事而問物,又何嘗不是詩人對遠離故土孤獨凄苦的自己的自憐。
雜詩三首
其三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第三首的視角又回到了閨中的妻子,隨著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妻子不見丈夫回來而失望的深深怨情。
已見寒梅發,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寒梅開花是早春。復聞啼鳥聲,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復,再一次,說明丈夫離開一年又一年。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愿望的實現就近一日,但寒梅開了一次又一次,丈夫依然沒有回來,所以當她看到春草瘋長,她的內心惶恐了起來,青春就要在這等待中一天一天的消逝。
宋人劉辰翁《王孟詩評》說 :“三首皆淡中含情?!?/p>
這三首詩,每首才二十個字,但只二十字,卻將其中的感情表達得韻味悠長,語言平淡質樸,卻詩味濃郁。千載以來,人們對這首詩都是反復品味,越品,味道越濃。
文/謝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