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學CTF比賽的時候,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遇到一個題目,做了三四步,眼看要拿到結果了,但是就卡在一個步驟上,比如面對一堆二值圖片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需要修改一個數據包但是始終無法繞過……于是百思不得其解,而這時經常會出現,旁人給個提示,或者輕輕一點,嘩地一下子全部就搞定了。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CTF也沒有關系,比如中學做數學題目的時候,或者在解政府工作報告的題目的時候,想必也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税胩?,然后一個意外的提示,于是問題都解了。
然后關鍵的來了,在這樣的一點就通的時刻,你是沉醉于解出問題的喜悅,還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在其他人點醒你的那一刻,發生了什么。
其實一個原理、道理、定律、知識點,你看上去很對,感覺自己好像知道,和在你的實踐中,能在合適的時候想起,應用并且產生效果,是有很大的距離的。
就是有可能會出現,你看著什么都對,但是你自己試一下,發現什么都是錯的情況。這個差距就是知與行的差距,所以古人說的是,“知行合一”。
究其實質,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思維容易偷懶,就像下坡一樣,順著文字的思路走,于是感覺好像都是那樣。這其實是一種被動喚醒,就是你以為你知道,其實你不知道。因為一到實戰的時候,基本上就是赤身裸體,兩眼發白。
就像高中做數學題,答案有時候就是一條思路,而你的思路可能是發散的,抓不到要點的,無法收斂到正確的思路上,所以你做不對。于是你會需要一個提示來喚醒你。
但是出了社會我們更多是無監督學習,做事情的時候,未必都會有人手把手。所以那些我們只有看到才知道,在做事的時候想不起來,或者其他人告訴才知道并且應用的原理,就會讓我們失掉一些機會。
因為這些是你本來應該掌握的,而你沒有掌握。所以錯過的都算自己的過錯。
你看什么東西都覺得,對就是那樣,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一到做事卻把這些全然扔在了腦后,無法將其指導行動。這樣一種“原生態”的狀態,會讓我們進步很緩慢,甚至沒有進步。因為很多時候只是原地踏步。
久而久之,就會陷入“道理我懂”的自我欺騙。在你無法把一個道理實踐體悟的時候,不要污了這個懂字。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解法就是多做主動輸出。你可以理解為為什么我在持續寫的原因。我通過和自己對話并且寫作的形式,把分析邏輯推理過程展示出來,然后這樣會得出一個結論??赡苓@個結論,是一個大家一聽就知道的結論。于是淺薄的人說,這就是雞湯而已。但是差距就在,我是用自己的思考再驗證了一個結論,在綜合分析行動總結的基礎上體悟而來,這個是有力度有深度的。
于是我在后續的實踐中,就不需要其他人就這個再點撥一次了,自己帶著參數上陣,可以獨立行駛。這樣就是一次進步。然后下次又有同樣的場景,我又可以如法炮制。持續一年兩年,積累的差距就出來了。
需要被動喚醒的東西不斷減少,主動輸出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始終覺得,通過自己的行動,寫寫寫最后寫出一個道理,和你只是看看看,看其他人的道理然后感覺好對哦,有天壤之別。
所以你若有緣讀到此,開始動筆吧。多做主動輸出,減少被動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