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
我們每天除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空閑時間,基本上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娛樂放松:比如看電視劇,看新聞,電影,小說,玩游戲等等。另一類是學習鍛煉:閱讀,健身,音樂,學習技能等。雖然如此,不管是哪一類,但很多時候我們除了體驗到工作累之外,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真正的有進步有學習到內容,稍微想要進步的人更是會感到焦急,進而自責,還會覺得時間過的快。
那我們來仔細剖析我們為何一直體驗不了那種充實愉悅的高峰體驗。
01 廉價的注意力被出賣
第一類是當我們在看電視劇、看電影、看小說、玩游戲或者關注一些社會熱點娛樂八卦時,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是懷著湊熱鬧的出發點去的。每次看完幾個小時的電視劇,玩了幾個小時游戲后,整個人的體驗是空虛的,此時要么繼續玩游戲享受高刺激給自己帶來暫時的快感,要么就是孤寂的空。以前不明白為什么?后面了解到其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重要的能力--注意力都被他們吸引過去了,玩的過程中我們都充當著被動的角色。
他們就是利用我們的注意力,不斷地給我們制造短時的刺激,讓你沉迷。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群眾的注意力來變現流量賺錢。比如:娛樂節目,新聞八卦,社會熱點等都是這個套路。即使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我依舊有時會被套進去。他們總是有辦法利用人性的弱點去勾引我們。
當然我相信有少部分人打游戲,看小說,看電視劇等等或許是懷著一顆學習的初心去行動的。也并沒有否定娛樂,人還是要放松的。我們今天討論重點是這些活動背后的機制,其他的不予評判。
02 知識沒有吸收、運用、復述
第二類懷著學習的目的來進行閱讀,學習某個技能。你會不會遇到這種情況:當你去看某篇文章時,等到晚上讓你復述時或者別人跟你討論這個問題時,你要么記不起來,要么復述不出來。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后,你就徹底忘了。之后你就會產生自責的心情,你開始否定自己沒有進步,沒有用心學習。但也僅僅就是那么一會兒自責麻木。
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哪里出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為什么人總是會有這種空虛落寞?為什么總是沒有完成自己當初想要完成的那種狀態?難道真的是自己差嗎?自己對自己要求太高嗎?
其實都不是,是我根本沒有把這些知識經過大腦加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系統。一直都在走馬觀花的淺閱讀,甚至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為了閱讀量而閱讀。 我沒有深入地去閱讀去記憶。我看一篇文章,感覺作者寫的挺有意思的,一般我會主動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可是面前明明擺著一篇好文章,可能是一個方法論,可能是一個知識點,但是我們當時看了一下,覺得還不錯,有點感覺,然后就把他放在那里或者等著有時間再看。結果是。過了之后就過了。
我們總是沒有很認真的把握住當下所閱讀的那篇文章,沒有真正的把它消化,沒有把它變成屬于自己的東西。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知道不如學到,學到不如做到”,如果你想要把知識變成屬于自己的東西,比如說一篇文章,你至少能把這篇文章的邏輯結構,知識內容,文采布局都分析出來。然后理解記憶作者所表達的知識概念,將這些知識概念歸類到自己大腦操作系統中(你的大腦是服務于你自己的一個操作系統工具,不同的知識應該分門別類的儲存),在這之前,你的大腦操作系統中應該已經儲存著之前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所以你要將新的知識概念融合進去,更新你的大腦操作系統(也可以理解成更新你的認知),這樣的話,當別人跟你溝通或者你需要使用這部分知識的時,你的大腦就能夠立即把這部分知識調動出來,他可以指導你生活,指導你行動,甚至指導你的一切。
一直都在強調“知道不如學到,學到不如做到”。如何判斷這個知識真的變成你的呢?很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這個知識點你能夠復述出來并且運用。你學到一個知識點,你可以把這個知識裝進自己的大腦操作系統,再結合自己現階段已經掌握的知識融合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即使沒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至少已經將它歸類到你的大腦操作系統中的某一個知識框架中,以后需要運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你就能夠立馬把它調動出來,你也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舉個自己的例子,最近看了一篇關于寫作的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如何評判一篇文章的優劣?按照以前,我覺得寫的很好,方法論值得收藏,等以后花時間好好研究。收藏了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會看了。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當下就認真研讀,沒錯,就是研讀,一遍讀不懂,讀兩遍,兩遍讀完還沒記憶消化就來三遍。直到自己能夠一二三的說出這篇文章的知識點內容。并且融合之前對于寫作的認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所以,現在我每次看到一篇文章,我就直接調用大腦操作系統中關于評判文章優劣的方法論,一條一條的去對比,比如邏輯有問題,論證知識點不夠,文章文采不錯等。慢慢的你看一篇文章,不僅能夠學習到作者文章的知識內容,更能通過他的文章來鍛煉自己寫文章的技巧與方法。當你把文章消化后,并能夠在自己寫作的時候使用,你才是真正的進步。否則你永遠都是沒有方向的沒有行動的沒有方法論的迷漫者
03 體驗充實,從你的大腦運動開始
充實,興奮,感覺有意義的一種體驗狀態,截至目前,我已經喪失很久了,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舉個例子:你現在堅持練字一百天,你能夠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你練字是有在進步的,而且練字也慢慢的有形,當你真正的能感受到你在練字的過程中是一種享受時,練字就可以給你帶來一種快感。這種快感是你大腦在你練字這個過程中全神貫注的調用注意力的活動,讓你的大腦產生一種愉悅的體驗,而這種正面體驗會讓你繼續練下去,你也會練的越來越好。這就是一種很健康的自信的積極的反饋機制。再比如說寫文章。很多人一提到寫文章,一說要寫一千字,寫兩千字,就覺得好累呀,寫不下去寫不動,但是真正的長期寫文章的這些人,他們大多數中的人是已經習慣寫作,并且能夠從寫作這個過程中得到大腦運動后所帶來的充實愉悅,更加促進個人的自戀,個人的自我成就感。
所以這就可以理解說為什么到目前為止我一直覺得我自己很多時候空虛與焦慮。想必這種狀態是一直存在我的的潛意識里面,從根源來說,是我的操作系統沒有形成這種正向反饋機制,也就是充實愉悅的體驗。我是對于自己目前現階段沒有一技之長或者說我沒有堅持完成某一個之前設定的目標,這種失敗感被我的潛意識放大了,我沒有真正的做到,導致我的腦海中沒有這種高峰的體驗。
這也就能理解很多時候我和別人一樣學習了一天。但是一天下來之后,別人是充實的,而我自己卻是空虛的,是因為我沒真正的用心去記憶去汲取。我學習的知識沒有融入到我自己的操作系統,我的大腦這個器官沒有運作,產生不了新的化學反應,故而大腦是呆滯的被動的,你就很難產生充實愉悅的體驗。所以當你的大腦是真正的在記憶再分析再處理再消化這些知識,而且你能夠把它輸出出來,你的大腦在運動,只要在轉動了之后,你必然會有一種充實,有一種自戀,有一種覺得我今天確實進步了。這種很正向的一種反饋的感覺。
道理都懂,可是還是那句話,做到了你才會有這種感覺。不然你讀了,也就是看了一遍而已。比如此刻寫完這兩千多字后的感覺是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