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年度總結性質的文章,作為2017新年的首篇,很有必要來個“轟炸認知”的思考盛宴,以示敬意。
那,這篇推文應該選擇什么主題呢?
有關思考框架、有關應對迷茫、有關應對決策、有關職業規劃、有關快速進步、有關個人資源配置……
可選的話題似乎非常多。
科學領域中有一個被稱為“經濟性思考”的理念,這個理念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它認為,一個好的理論是能用盡量少的概念解釋最多的東西。比如相對論的質能守恒定律E=mc^2就非常漂亮的解釋了質量和運動的統一性。
于是,這幾天我反反復復沉思,如果要在上述眾多主題中留下一個,它會是什么?是否能夠找到一個串起上述所有主題的一個更本原的、一個簡潔的、普世性、卻潛藏在大眾認知冰山下的答案?
一、使你從2016年的「你」變成了2017年的「你」的最本原答案是什么?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溯或總結,一旦我們能捕捉到這個答案,意味著我們能夠極大的優化自身的未來。
這個問題反復于我腦海中沉浮一周: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從2016年初的自己變成了2017年初的自己?
顯然,這不僅是一個生物學層面的答案——“時間+碳水化合物+新陳代謝”。
從表象看,從2016至2017,它是由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的各種“事件”驅動著我們前行。這些“事件”包羅萬象、事無巨細,從洗漱、穿衣、工作、約會、遛狗到旅游、加班、頒獎、酒宴、探親……
進一步簡化,可以把所有事件歸為兩類:確定性事件跟不確定性事件。
確定性事件通常非常規律:比如我們起床后要洗漱、工作日要上班、每天晚上要煲劇等等,通常對人生軌跡影響很小;
不確定性事件大都是臨時但卻對你影響深遠的:比如老板突然交待你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或者突然中了彩票;又或者公司突然拿到一筆融資等等(當然不確定性事件也是可以由我們自身的“自由意志”搞出來的,比如腦子一熱請了個大長假去亞馬遜原始森林探險等等)。
那這個“不確定事件”就是我們要找的本原答案咯?最終使我們成為了現在的我們。
這個答案貌似在理——畢竟,沒人能左右人生中不斷涌現的“不確定性”。然而,這種類似“宿命論”的說法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因為:
事件本身無法影響我們,真正改變我們的是我們對事件本身的「回應」。
舉個例子,幾個月前,我花了平時的三倍投入撰寫《深度解讀需求演化邏輯》。推文前,期待滿滿,結果一推文,當天閱讀率竟還不到平時的三分之一(內傷之重可簡化等同于大學生為追心儀女生,省錢吃方便面三個月送禮還遭拒絕)。
這時,“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已然是個既成事實(事件本身)。
此時,我可以選擇做出這個回應:把閱讀率低下視為一種“失敗”,沉浸于受挫的抑郁中,從此放棄研究深度、嚴謹的實踐知識,轉而專門提供迎合讀者舒適區的快餐式文章。(那么,少加點班將不再是你們今天看到的少加點班)
但我也可以選擇做出我當時做出的回應:把閱讀率視為讀者的“反饋”(取代將之視為一種失敗的結果),分析為何閱讀量如此低,進而得出是內容與主流讀者群(運營人)在認知上有偏差(產品崗會對需求敏感),之后重新調整主題,但繼續保持嚴謹、體系的作風(這最終產出了運營簡史、運營入門、運營流量分析等為眾多運營人帶來全新啟示的文章)。
那么,本文的主題是否探討有關如何科學的「回應」任何事件?
不,思索良久,我認為,「回應」本身還只是一個中間層的表象,如果我們僅討論如何理性的「回應」任何事件,就像斷章取義耶穌對其信徒的教誨一般: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表象的“強忍”(理智回應)并非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把主題往「回應」背后的本質更推進一步,即是今天的唯一主題:
個體價值標尺。
二、價值標尺終將塑造你的一生
何為價值標尺?就是我們基于自身的價值感知度量任何事物價值的尺度。
比如以前有個笑話,說比爾蓋茨(當時是世界首富)若掉了十美元在地上,他不應該彎下腰去撿,因為撿錢的那會功夫他已經遠不止賺十美元了。這個笑話很形象的詮釋了價值標尺的含義。
當然,價值標尺的概念范疇遠大于“個體時間貨幣化(用金錢量化個體時間單價)”的。
又比如,今年經常有些企業老板邀約我,從功利角度講,這些人對我是有“價值”的,畢竟我新書剛面世,是需要有人幫忙宣傳的,對吧。但事實上,絕大部分邀約都被我婉拒了,理由很簡單——業余時間太有限了,我必須投入到運營的深度研究中(寫一篇高價值文章需要吸收非常多跨域知識),過多的社交不僅占據大量時間還會讓人變得心浮氣躁,失去了鉆研真知的平和。
可見,在我的價值標尺中,“為讀者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文章“比起“功利社交”重大的多。
故此,不難理解,我們對不同事件之所以「回應」差異甚大,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的價值標尺不同所致。
比如,剛工作時,你很努力工作的成果被一個老油條同事抄襲了,結果你的績效還不如他,這時,相信絕大部分年輕人的「回應」都會憤憤不平、一蹶不振或公開吵架(雙輸局面)……那是因為大部分初涉職場的人都把“績效”、“領導認可”、“升遷”之類的價值標尺劃得很大,但其實,從職業長遠來看,“成長”、“能力是否有市場”、“獨特競爭力”,這些價值標尺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如果你能把價值標尺聚焦于此,那么你就能夠很從容的面對這等“抄襲”。對于未來將飛的很高很遠的人,此等小人何足掛齒?
又比如,在一次部門會議中,領導拼命訓斥一個同事,但只有你清楚,過錯顯然在于領導,但你跟這個同事關系一般,這種情況,你會不會站出來替他說話還是選擇沉默?這種情況,就看你的價值標尺中,“公正、勇氣、良知”與“明哲保身、世故”相比,孰輕孰重。
又或者,你周末計劃去學習,經過一家超市時發現它們全場五折,買單的人排成了長龍,這個時候,你會選擇跟著去搶購便宜貨進而花個把小時在排隊上么?這種情況就能充分體現,于你的價值標尺中,你自身的時間單價是多少。
由此可見,當不同類型的事件一環接一環于我們人生長河中不斷上演,隨著我們基于自身價值標尺的不斷度量、抉擇、執行、進而改變著我們自己、改變著我們周邊的世界、改變著周邊人對我們的認知、改變著我們所能影響的人群……如此往深層一想,會發現:
「價值標尺」不僅在定義你是誰,而且正在塑造你將成為誰,在這個過程中又逆向塑造你自身的「價值標尺」。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價值標尺不就是價值觀么?當然不是。
「價值標尺」的現實意義遠大于價值觀。
價值觀大都是在極端情況下作出選擇時的決策依據。比如,1000萬現金和一個陌生人同時掉水里,只能搶救一個,你救人還是撈那1000萬?又或者有人用1000萬讓你做某企業的間諜,被抓住的風險極低你干不干?這些情況就屬于極端事件,就看你的價值觀了。
然而人生畢竟不是好萊塢,不至于高頻上演極端事件。
而價值標尺不同,它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對所有事件的決策、你的執行、以及外界、包括你自身對你自己的看法:
比如你是否會因為一本好書標價高而選擇“以后再說”;或者是否會為了百來塊錢虛度一個小時;是否會拒絕毫無營養的社交;是否勇于選擇一份熱衷但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業而拋棄日復一日安穩的鐵飯碗……等等。
隨著我們對不同類型事物「價值標尺」的拉伸、收縮、重新定義,我們將發現整個世界正在因價值標尺而截然不同!
比如,我們出國旅行時會發現機場里經常有些“東方臉孔”的人橫七豎八的躺在長凳上……羞愧之際,我們不妨深入思考分析下背后的本質——其實就是這類人將“自身價值”的價值標尺看得很低,故而對公共資源(比如機場座位)就會看得很重,自然就偏愛“霸占”……進一步延伸,那些愛貪小便宜、愛插隊、斤斤計較、不懂得真正付出的人,本質上都是因為將“自身價值”看得很低,故而很難承受失去所“擁有的”(哪怕是公共資源)。
當然,我們不能一味的指責。沒有人天生價值標尺就很狹隘,許多現象都是由于特定的社會文化根源決定的:比如東方文化過于強調“官僚權力”、“集體意識”、“男權社會”等等,造成了很多人對自身價值的標尺非常狹小。為何這幾年大家都愛嘲諷“中國大媽”卻沒聽人嘲諷“中國老伯”,某種層面上也是因“男權社會”造成的。
所幸的是,每個人的價值標尺都是可以自我調整及修復的,這也是本文的立命所在。
比如前面提的這些將“自身價值”的價值標尺設定的很狹小的人群,如果他們能夠找到一些發揮自己能力的領域,慢慢重塑成就感,自然就能拉伸“自身價值”的標尺,進而接納全新的自己,這樣,他們的世界也將因此而不同。
類似的道理,我們可以對“時間”、“金錢”、“社會價值”、“權利”、“自由”、“權力”、“容顏”、“成就”、“知識”……等等對人生影響深遠的事物重新設定“價值標尺”,那么你將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
價值標尺是“人生”這個公式中唯一的自變量。幸運的是,這個自變量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你能夠培養、能夠塑形優化的。
三、設定價值標尺的五個建議
從上述對價值標尺的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到,通常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度越高,他的價值標尺刻度也越宏大、格局更高遠。價值標尺與自身的收入、社會地位雖然宏觀上會略微成正比(比如,馬云的價值標尺肯定是比一般人高出不止一截的)。
但是,價值標尺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你能夠自由調整價值標尺的尺度。
比如,在很多年以前,我剛畢業時,那時的時間可說毫不值錢,但這并不妨礙我設置遠高于身價的價值標尺。比如為賺點小錢燒時間的事情我是從來不會去做的,毫無營養的社交我也是持續拒絕的,哪怕為此會丟失掉很多“朋友”……
甚至直至今天,為快速獲取大量粉絲數而推出嘩眾取寵,但治標不治本的文章,這類儼然被主流證明極其有效(吸粉)的事情,我是堅決抵制的。
所有這一切,都是價值標尺所決定的,價值標尺讓李少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李少加。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不顧現狀,將價值標尺調的越大越好?
顯然不是,比如我們掉了100塊在地上,還是不建議參考比爾蓋茨的價值標尺,我們最好還是彎腰俯身去撿起來為好。類似的道理,我們也不能一創業就立足于整出一個改變全世界的產品,一來就開發全球化的版本……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價值標尺呢?李少加此處分享5個自己的心得,僅供參考:
觀點一:以超出自己舒適區50%的標準作為價值標尺
所謂舒適區的標尺就是你能完全hold住,讓你感覺從容自在的價值標尺。
比如,超市大甩賣,人們蜂擁搶購,若你不從眾,會有種“被人占了便宜”的心理,若你也跟著去搶購,雖然沒有了那種吃虧感,但也回到了原來舒適區的價值標尺……
超出舒適區的價值標尺短時間可能會讓你覺得“吃虧”,甚至讓你的生活、工作陷入困境。比如前面的例子,為同事出面而得罪領導……但長期來說,卻能夠“逼著”自己成長更快。
比如因得罪領導難以升遷,只能快速提升自己,最后跳槽到更好的平臺,同時也讓原同事對你評價(人格魅力)極高,形成個人品牌口碑。
我們大家稍微留意下自己身邊那些極具人格魅力之人,會發覺他們都有一些特長或者敢于做些出人意表的事情:比如不畏強權、不隨波逐流等。
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標尺刻度宏大。
我們人生有非常多超出自己當時價值標尺的決策,乍一看,一次的選擇并不會對你的人生帶來變化,但持之以恒,不用多久,你將看到自己由內而外煥發不一樣的光彩。
觀點二:以“社會貢獻度”取代“權力”的價值標尺
我記得剛工作前幾年,有一次給客戶方的領導們做項目匯報,午宴后,我一個同事悄悄問我,為何我午餐時能表現的如此自然(他暗指其他人都對那幾個大領導唯唯諾諾,拍馬屁夾菜敬酒之類)。我當時的回答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真的有我們大么?
我們強調人人生而平等幾百年了,但如果人人始終將“權力”這個價值標尺放的很大,那么“奴性”將永遠滯留于血液中。“權力”或“影響力”固然代表著力量,但這個力量對社會的影響范圍不是從0到正無窮大,而是從負無窮到正無窮大,我們看希特勒、看東條英機。
當然,這一點純粹是我私人性質的分享,你可以選擇忽視、可以選擇無視,但若你嘗試從“社會貢獻率”這個價值標尺上度量周邊熟悉的一切時,會發覺,原先許多讓你畏懼之人不過稀松平常,而平時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人,實則閃閃發光。
比如我前幾天跟一個老朋友聊天,她說她堅持做公益已經幾年了,但我知道,她的經濟狀況其實稱不上寬裕,我頓時對她產生了一股敬仰之情,對,這種人格魅力是能夠感染人,也是能夠得到他人敬重的。
觀點三:“以終為始”制定“時間”的價值標尺
我留意到許多的年輕人,肆意的揮霍時間,比如做些機械式的兼職賺點零花錢、選擇一份重復性毫無成長的安穩工作、或者自己主動的將大塊的時間碎片化,比如業余晚上的2、3個小時,刷下微博、看下短視頻、一些毫無營養博眼球的花邊新聞等等……我們反觀那些有所成就或有志于成就的人,他們的時間是永遠不夠用的。
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大到整個人生框架,除去必要的生理時間及生存時間,我們所剩余的自由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時間可說是目前這個極度不平等社會的唯一平等之物,那么對這種極度珍貴之物,我們又當如何制定它的價值標尺呢?
我的建議是,“以終為始”的看待自己時間的價值。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人,那么就按照改變世界的人標準去看待自己的時間;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名身價過億的人,那么就按照身價過億的人的標準看待時間。當你虛度光陰時,時間的單價是每秒幾萬幾萬的流失。
這一年來約我的人很多,其中不乏當下身價是我十倍百倍的人,如果以時間單價來看,他們每跟我吃餐費就虧損了幾百幾千塊,而我則是賺了幾百幾千……然而事實是,絕大部分的社交我是拒絕的。理由前文說過了,有價值的文章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寫作,如果我不能狠心拒絕掉這些無盡的社交,那必然會給這個早已文化糟粕滿天飛的世界增添更多的信息垃圾,這不符合我的“賢者三責”。
人人都可以擁有一種矜貴,我們當下的時間單價低,但并不代表我們的時間單位價值低。
觀點四:參考“優秀的人”的價值標尺
我們提到了時間、自身價值、權力、社會貢獻、金錢的價值標尺,但在漫長人生中,價值標尺還有很多,如果我們不能盡快制定方方面面的價值標尺,那我們很容易就讓世俗、讓大眾的價值標尺牽引著我們走。
那,如何盡快找到一些可供參考的好標尺?李少加分享一個簡單高效的方法:看一些偉人自傳。
偉人自傳最大的價值不是照搬他們怎么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是追隨他們為人處世、人格魅力、尤其是對生命、對權利、對責任、對知識、對生死的態度等等。
當今社會,該做教授的人都去從商,而該從商的人卻都跑去做老師時,我們與其花時間在那些浮躁的“速成”商業書籍上,還不如多看點偉人自傳、經典書籍。比如《松下幸之助自傳》、《窮查理寶典》、《甘地》等等。
當然,如果你實在看不下書,可以嘗試了解你所能接觸的人中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認知他們,觀察、借鑒他們的價值標尺。
觀點五:跟一年前對比,如果沒感知到自己“由內而外”的進步,那么你的價值標尺可以制定的更大膽一點
李少加認為,對于一個價值標尺宏大的人,他應該每隔一兩個月回觀自己都能夠感知到進步的。但如果我們整整一年都沒看到自己顯著的變化,那說明我們對這一年以來發生“事件”的選擇以及對“事件結果”的“回應”必然還是停留在舒適區里……
不怕得罪人坦白的說,舒適區其實是一個委婉的說法,若溯源本質,不過是在重復同樣的日子罷了……但是,我們畢竟不是為了變老而活著對么。
故而,若我們依然原地踏步,那么不妨把自身的價值標尺設定的更矜貴一點,更宏大一點,更高價一點,在自己心理能夠勉強接受的范圍內。
一個人活這一輩子,丈量世界的標尺不是時間、不是交通工具、不是金錢、社會地位,而是價值標尺。從這個層面講,延長價值標尺,就是拉伸你生命所能觸達的高度。
一個價值標尺宏大的人,也許直到生命盡頭也未必能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但那又何妨?
至少這個人死后,其墓志銘上可以自信的寫上這么一句話:
這個人的靈魂自由高尚
這個人的生命發光發熱
這個人帶給了世界溫暖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