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上學讀書還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對于很多人來說,它還是一個奢侈品,或者說是一次決定人生命運的投資。它需要人們花很大的力氣和至親骨肉去爭去搶,有時候,你拼盡全力,父母的一個小心思就可能讓你全功盡棄!然而,在親情面前,他們最終選擇了隱忍、妥協。因為他們知道,比讀書更重要的,還有責任和擔當······
一
大豐是我的大學同學,他比我們所有的同學都大三歲。剛開學時,我們都以為他是個老留級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大豐家里有兄弟姊妹四個人,以他父母的經濟實力,只能供兩個孩子讀書。大豐在家排行老三,大豐的大哥和二姐都是七歲時準時入學的。大豐七歲的時候,他也想像別的孩子一樣去上學,可是爸媽沒有同意。
那時候,大豐爸媽本來是鐵了心不讓他讀書的。可是年僅七歲的大豐眼饞小伙伴們都去上學,他不能接受父母這個殘酷的安排,盡管他當時還不能完全明白,父母這樣安排將會對自己的一生產生怎樣重大的影響。那時候,他只知道,他必須和小伙伴們一樣,到教室里去聽課讀書,否則自己就成了個野孩子。
為了爭取這個基本的權利,大豐從七歲那一年開始,每到8月底開學季,他就開始跟父母鬧。他是怎么鬧的呢?
大豐回憶說,當他第一次發現自己不能像其他的小伙伴一樣正常讀書時,他只知道哭,沒完沒了地跟著爸媽哭,一直到嗓子都啞了,然而父母并沒有動心。
9月1日那天,大豐趴在學校的圍欄外面,看著曾經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們整整齊齊地在操場上排隊聽校長訓話,他才深深地明白:為了這樣一個美好的機會,僅僅只是哭,那是遠遠不夠的。
八歲那年,在開學季里,大豐的鬧開始升級了。他不僅哭,而且還抱住爸媽的腿,不讓他們出門。
然而父母比他更堅決。他只有一雙手,他抱住爸爸的腿,媽媽就去干活。他抱住媽媽的腿,爸爸就去干活。總之,就是不肯讓他去上學。
就這樣,八歲的大豐依然沒能準時入學。
既然逼不動爸媽,大豐決定逼自己。九歲那年,離開學還有一周時間,大豐就開始絕食。他不吃也不喝,整天躺在床上。爸媽給他灌過幾次水,但他緊緊地咬著牙,就是不肯松口。快到第四天的時候,爸爸終于妥協了。
“今年實在是沒有錢,明年你再讀書吧!”爸爸坐在床頭,把頭埋在臂彎里,痛苦地說道。
“不行,我今年就要去上學。”大鵬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喊道。
“今年絕對不行,明年你大哥初中畢業,我讓他考中師,這樣他的學費就能騰出來給你上學,今年我實在沒錢!”爸爸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大豐知道哥哥的理想是考大學,如果上了中師,這樣的機會就很渺茫了。讀大學其實也是爸爸的理想。大哥成績很好,爸爸曾經想要培養大哥,讓他幫助自己實現理想。這一次,為了自己,爸爸連自己的理想也不要了,大哥也必須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沒理由再鬧了。
十歲那年,大峰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上學夢。九月一日,他準時參加了學校的開學典禮。
因為比其他同學大好幾歲,求學那些年,大豐一直被別人嘲笑,但是大豐從未氣餒。因為他知道,他的求學機會來之不易,他必須倍加珍惜,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撓他努力讀書。
為了實現家族的大學夢,大哥中師畢業以后,極力供養大豐讀書。大豐終于一路學霸,考上了大學。一直到大學,大豐的成績都名列前茅。
那些為了讀書而做的努力,將終生鞭策大豐。因為他不是在為自己一個人奮斗,他同時還在為爸爸和哥哥的理想而奮斗。在中國,有很多人都像大豐一樣,他們都是背負著全家的理想而上學,所以格外努力,格外勤奮。
二
莉莉是我堂姐,她從小就聰明而且漂亮。初中畢業那一年,她考上了縣城一中。她是他們村里第一個考上一中的女孩,可是大伯母卻不讓她去上學。
莉莉的哥哥從小得了小兒麻痹癥,腿壞了。在大伯母心中,兒子才是最重要的。女兒培養得再好,終究是要嫁人的,所以盡管三年前,莉莉的哥哥考上的是縣城四中(比一中差),但大伯母讓哥哥上了四中,卻死活不讓麗麗上一中。
大伯母一向重男輕女,除了因為她自己的偏見,也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村里很多女孩子沒有讀完初中就到南方打工了。莉莉能夠讀完初中,,大伯母覺得已經不虧欠她了,所以她理直氣壯。
莉莉深知,想要說服母親,簡直難于上青天,所以她決定另辟蹊徑。
那時候,莉莉的哥哥已經上高三了。在村里,他已經能夠算得上是一個準知識分子了。莉莉覺得哥哥比較通情達理,好溝通。于是一天晚上,她跟哥哥進行了一場嚴肅的談判。
“你覺得你讀完大學后就一定能夠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嗎?”她逼問哥哥。
哥哥摸了摸自己的腿,憂郁地搖了搖頭。
“媽媽這么偏疼你,其實還不是為了將來你能夠為她養老送終,可是如果僅憑你一個人,你覺得你能很好地為她養老送終嗎?如果我能夠去上一中,最后上大學,我發誓,我一定會幫助你給爸媽養老送終。如違此誓,天打雷劈。相反,如果我上不了一中,明天我就去南方打工,從此再也不回這個家了······”
“你別說了,我知道你的意思,我會說服媽媽,讓她同意你去讀書的。”哥哥打斷了麗麗的話。
正如莉莉所預想的那樣,哥哥其實是疼麗麗的。最終,他說服了母親,同意莉莉去上一中。
莉莉去上一中的代價就是,她的高中生活和哥哥的大學生活都過得極其艱苦。但是哥哥從來都沒有抱怨過她。莉莉知道,哥哥不完全是為了她以后能夠幫助照顧爸媽才這么拼。其實哥哥也喜歡讀書,他能夠理解麗麗想要讀書的心情。
為了能夠報答哥哥這份知遇之恩,莉莉讀高中的時候非常刻苦勤奮。三年后,她終于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從讀大學開始,她就勤工儉學,減輕父母的負擔。大學畢業之后,她忠實履行自己的諾言,和哥哥一起供養父母。
如今,村里人都批評莉莉媽媽,他們都說,如果當年莉莉媽媽沒有讓麗麗去上一中,她晚年怎么可能過上這么幸福的生活?莉莉哥哥腿部有殘疾,他找到的工作并不理想,莉莉算是挑起了家中的大梁。
中國自古就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說法,像莉莉這樣為了爭取上學機會而動盡“歪腦筋”的女孩還有很多,她們的拼搏行為和智慧斗爭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史上不可抹殺的一筆,值得所有自尊自強的女孩學習。
三
其實,在多年前的中國,像大豐和莉莉這樣,為了爭取上學的機會而使盡渾身解數花招百出的事例還有很多。
我記得以前認識一個雙胞胎男孩,家里也很窮。他家爸爸死得早,母親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另外一個孩子必須留在家里幫她干活。為了爭取這個唯一的讀書機會,二個雙胞胎比賽過打架、跑步、釣魚,但因為勢均力敵,所以都沒有分出勝負。
“你們倆抽簽決勝負吧!”最后,母親一錘定音,她拿出二根木棍子,說誰抽到棍頭抹了黑煙灰的就留在家里幫她干活。抽簽時,她讓哥哥先抽,沒想到哥哥一下子就抽到了那根抹了黑煙灰的棍子。
“再別爭了,讓弟弟去上學吧!”母親當即拍板。
多年后,弟弟上了大學,留在了大城市,哥哥卻一直在農村里守著母親。晚年時,母親曾對哥哥說,其實當年的二根棍子都抹了黑煙灰,無論哥哥抽到哪根都上不了學。
“你比較憨厚,像我,我想把你留在身邊。要是上了大學,以后一年我都見不了你幾面啊,你不會怪我吧!”多年后,母親對哥哥說。
“農村就是窮點,可農村有媽在啊,我不后悔!”出人意料的是,哥哥很快就原諒了媽媽。
那時候,上學讀書還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對于很多人來說,它還是一個奢侈品,或者說是一次決定人生命運的投資,它需要人們花很大的力氣和至親骨肉去爭去搶。有時候,你拼盡全力,父母的一個小心思就可能讓你全功盡棄!然而,在親情面前,他們最終選擇了隱忍、妥協,因為他們知道,比讀書更重要的,還有責任和擔當······(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