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產品經理,那么在面試的時候一定回答過這個問題,你為什么要做產品經理?
面對這個問題,大家都是怎么回答的呢?下面我就用產品思維來說一說,我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全文分為需求分析、解決方案、效果反饋及總結三個部分。
一、需求分析
這個問題來自于面試官,因此需求分析就是找出面試官問這個問題的原因及目的。
面試中至少有這三種角色:hr、產品/項目主管、部門總監/老大,我們先嘗試從這三種角色入手,分別列出他們問這個問題的目的。
- hr
hr在面試中一般是從公司的角度綜合考慮候選人的職業性和匹配度,因此hr問這個問題會有以下幾點考慮:
- 看你對自己的職業是否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完整的規劃
- 綜合素質的考量
- 產品主管/總監
職能方面的面試官更多的就是考量職業見解和思維方式了:
- 對產品經理職位的理解深度,是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 你的思維方式
- 你的特點和優勢
越往后的面試,越是考察產品經理的思維能力和大局觀,基本目的不會相差太大。如果在產品主管面試的階段已經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后面幾輪面試基本可以復用。
二、解決方案
列出了目的后,我們開始根據目的輸出解決方案。在這一步,我一般是采用窮舉、流程化、分步輸出的原則。
** 窮舉,即列舉出所有你能想到的回答。**
在這個環節,不要求完整性,追求的是思維發散,只要自己想到的,全部羅列出來。
流程化,即將窮舉出來的解決方案進行排序、篩選,輸出一個最優流程。
這是思維的收斂和流程化的過程。將上一階段發散出來的答案進行整理和刪減,最終得出一個流程框架。
分步輸出,即根據流程進行最終結果的輸出。
以下是基于我自身工作經驗的輸出結果,供大家參考:
- 您好,首先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工作經歷。如簡歷上所寫,我大學時的專業是計算機,因此畢業后去了一家游戲公司做手游客戶端開發,大概做了2年時間后轉行做了產品經理,然后一直到現在。
- 為什么從程序員轉為產品經理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在做游戲開發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于功能策劃、數值調優等方面比較感興趣,也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就是在做程序員的時候,覺得做產品經理很屌,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去想好的點子,然后把這些點子實現,真正像一個制作人,而程序員更多的是實現這些想法,還會被產品經理壓迫(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其實還是做程序員好啊哈哈);第三,在我嘗試轉型產品經理的時候,正好遇到了我的上一家公司和老板,當時被逼了一把,反而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更加堅定了轉型的決心。我想這也是一種緣分和契機吧。
- 然后再來說做了產品經理之后。剛開始做產品經理的時候,理解還是比較片面的。那個時候想法特別多,也不懂得克制,有一種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全部實現然后改變世界的感覺。隨著自己入行的時間越來越長,我才真正開始體會到產品經理的魅力:將自己的靈魂注入產品,親手打造產品的氣質。慢慢的,我的思維不再局限于產品細節,更多的是從大局去考慮,我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方法論,看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而我在用這些思維去做產品的同時,這些思維也慢慢影響著我的生活。所以到現在,我覺得產品經理對我來說已經不是一種職業了,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方式會讓我打開視野,更好的去看待這個世界。我想這才是產品經理的魅力所在吧。
三、效果反饋及總結
答案好不好,我們得有一個合理的評估方式,這個就按照大家各自的評判標準來咯。
以下是我的反饋checklist:
我的陳述是否引起了面試官的興趣?具體表現為溝通時是否專注聽我說話,從表情和肢體動作也可以看出大致的反饋。
是否產生了良性的話題延伸?好的回答會帶來好的話題延伸,讓自己對話題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強。
該輪面試所花時間。理論上來說,面試時間越長,表明越有戲,那這個答案也是相對更滿意的。
最后,根據每次的反饋來進行答案的優化和迭代,甚至可能產生不同的版本和分支。
小小的提醒,需求是為目的服務的,再完美的答案也是為了自己的事實增色,千萬不要為了答案效果夸大其詞,將自己帶到坑里去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小小方法論,實際的運用過程還是仁者見仁,需要自己梳理和總結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