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回憶的青春——簡析《藍色大門》
故事的背景很簡單,三個孩子,在導演所構筑的一個成年人暫時缺席的世界里,悲著他們的悲,笑著他們的笑。
關于“藍色大門”
首先——藍色大門對少年來說是一扇通往成長的大門,是一道隔絕成年世界和少年世界的門。那道門不遠不近。你無論是不是愿意,卻都要慢慢逼近那道門,然后走過它,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在這個層面上,導演在電影中所構筑的世界是一個幾乎藍色大門以內的世界,所有的成年人幾乎缺席,在這樣的世界中,三個孩子的原本只有考試,升學,運動,素色制服,飯盒,沙灘,清碧的藍天的世界,因為三個人感情上的相遇,于是使那段記憶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絲顫音。
其次——藍色大門對成年人來說也是一道已經走過,而且不可能第二遍走過的青春的門。在影片中,其實不是完全沒有成年人的角色的。唯一的兩個被模糊化的成年人,一個是體育老師,一個是孟克柔的媽媽。在片尾的孟克柔的獨白中,她說——“三年,五年,或是更久遠久遠以后,我們會成為什么樣子的大人呢?是體育老師?還是我媽呢?”其實,今天的體育老師可能曾經是當年的張士豪,今天的孟克柔的媽媽也曾經是當年的孟克柔或者杜月珍。他們在那些青春的日子里撒歡兒,煩惱,心慌,蛻變,成長,和今天的那三個小家伙一樣。但是他們跨過了那道藍色大門,于是,他們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履行成年人的義務和責任。獲得成長,喪失青春的所有好的與不好的東西。
在這里,導演設置了一道大門所隔絕的兩個世界的人的互相探索。少年想探知大人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很平淡的問媽媽:爸爸走的那些年,你是怎么過的。而大人也同樣渴望探知少年的世界,比如,孟克柔媽媽很隱晦的問孟克柔:你是不是失戀了。這里出現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對峙,兩個世界的互相打探和觀望,沒有得到的和已經失去的。同樣珍貴。
最后——藍色大門對于孟克柔又標志著她關于愛的標準定義。這部電影很多時候被歸類為同性戀題材的影片,我決定看到一次就吐一次口水。孟克柔一直喜歡著杜月珍,她拒絕張士豪的表白,一方面因為她不能因此而傷害喜歡著張士豪的杜月珍,另一方面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喜歡男生。于是在愛的定義上,孟克柔是游移并模糊的。藍色大門更象征著一個成年人的道德背景下的關于愛的標準定義。孟克柔知道這個標準定義,并且試圖糾正。影片在最后也沒有揭示孟克柔最后的糾正有怎樣的結果,但是,她努力接近著這個標準定義。
關于三個少年角色
影片中的三個少年人物都自我認可自己身為藍色大門內的人的身分,他們渴望成長,又懼怕成長,三個人都如此,但是個別又有不同。孟克柔是一朵倔強開放的略有些潮濕陰暗的花朵,也嬌艷,但是沉默著,她對愛以及長大的理解在這三個人中最深刻;杜月珍更像一個沒有心事的孩子,她的一點可愛的小心機和她對愛一個人的迷糊定義讓這個角色懸浮在第一人稱以外,始終作為故事發展的背景材料;張士豪這個角色我最喜歡,他身上那些少年的勇敢和陽光,在那個夏日的午后配著那件棉織的花襯衫,自行車,碧澄的天空,和一個回頭的燦爛笑容把有關青春的所有定義定格在那一刻。
對待各自不同的成長道路上面臨的障礙,他們倔強而單純的表達著悸動與掙扎。他們站在大門的這一邊不安的張望大門的另一邊。三個角色中孟克柔的角色是心理層次最豐富的一個。她喜歡杜月珍,也喜歡張士豪,她的境地是選擇誰都不符合自己與別人的要求。選擇張士豪?杜月珍會傷心。選擇杜月珍?自己又明明喜歡張士豪,而且,她不可以喜歡女生。
出演孟克柔的桂綸美,沒有一眼瞄準的美麗,但是她嘴角淡淡的微笑和眼神里透出來的倔強,讓人過目難忘。
影片的結尾其實是開放式的,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是在孟克柔的那段話中關于三個人在藍色大門重逢的約定,和最后出現孟克柔在畫板上歪歪扭扭的寫著:“我是女生,我愛男生”的鏡頭。他們還會在成長的荊棘中相遇么?孟克柔會喜歡男生還是女生?張士豪是不是還會一臉流光溢彩的微笑?杜月珍是不是還很可愛的愛誰就收集誰喝過的可樂瓶?我們不敢想,答案太多了。
生活不止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評析《誰動了我的奶酪》
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變化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誰動了我的奶酪》是由美國的斯賓塞 約翰遜所著,他是世界最受歡迎的的作家之一。同時他也是醫學博士和全球知名的思想先鋒、演說家。因為他是一名醫學博士,因而能更好的為我們論證了對應變化的極好方法。當他洞悉了當代大眾心理后,他在書中的很多觀點讓成千上萬的人發現了生活中的簡單真理---怎樣吃處理和面對信息時代來臨的巨大變化和潛在的危機,同時幫助了更多的人更健康、更成功、更輕松的生活。有一位詩人說,“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而本書的作者也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心理需求,使用一些容易理解的小寓言打開現代人的心扉,給人們帶來一種來自內心的勇氣,去面對一些“軟心理問題”這種必定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礙。
在本書中,“奶酪”當然不是我們所想的奶酪,而是比喻我們生命中我們中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我們所追求的個人信仰,也可能是一份物質上的需求,再或者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愛情、幸福、健康和心靈上的慰藉等等。
我們都生活在電子信息時代,這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充滿機遇同時也充滿危機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們所追求的“奶酪”
也在不斷的變化。正如我們人所周知的道理,人的欲望會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變化。
各種外界環境和內心世界的不段沖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常常在我們這個變化多端中茫然無措。所以我們總是天真的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又開始對新生活中的種種情況感覺無所適從,然后因為不能正確的應對這種變化中難以自拔。作者也是從非??陀^的角度用非常幽默的方式為我們闡釋了這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們總是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不知所措,我們總是停留在過去,去懷念“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失望”所帶來的無奈?如果我們一意孤行,那么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障礙。生活就像迷宮一樣,如果你總是滯留或者留戀在一角,安身立命,久了,便倦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就會懶得再去變動,就會變得沒有勇氣和激情出尋找生命的出口。
本書通過四只小老鼠的形象,生動形象的向我們描述了,如果換做是你,你該如何面對。寫作手法詼諧幽默,極有代入感,讓讀者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因為它不僅僅是因為它所寫的是真理,而是在這之下所蘊含了讓更多人所反思的真理。
世事變幻本就無常,《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簡單明了的告訴了我們應對的方法,就是不要總是一味的依賴,一味的去享受你所原有的“奶酪”,而不去尋找新的“奶酪”,那么終有一天你會像坐吃山空一樣,屬于你的“奶酪”被你享受完后你就失去了目標,人生從此會變得迷茫和無所適從。作者告訴你要隨著周圍的環境變化而變化,把你的跑鞋時時刻刻的掛在脖子上,時時刻刻準備穿上它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找尋生命的盡頭。
北京候鳥
重新細讀《北京候鳥》,再次審視這部小說,發現里面卻是充滿著悲劇,老北京文化只有那些生活中胡同里的人才會擁有而不是這些外來的候鳥,北漂一直都是一個社會現象,即使是現在知道北京多么殘酷,依舊有人奮不顧身的去北京尋找機會,這個故事反倒是給一些沒有經歷過充滿幻想的人們一個提醒,讓他們重新正視現實,我認為,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效果的社會意義會很好,而且我認為王千源老師依舊是飾演來泰的人選,他總是會出演一些小人物,而且他優秀的演技可以演繹出來泰的市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