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年輕的時候,是需要那么一個兩個的精神導師,不需要刻意去教,單純的靠著他們自身魅力的吸引,言談舉止,潛移默化,讓你逐漸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種美好。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田曉霞與孫少平,在他們上學那會,她就像一個精神導師一樣,引導他讀書,看報,探討思想。
我的生活中雖然沒有“田曉霞”,但一路走來,也有著那么一些同學,陡然間讓你在生活中看到了不一樣的光亮,現在想來,真的,要感謝這些朋友。
上大學后,有了自己的時間,有了自己的空間,似乎終于可以停一停,喘口氣,來想想自己的生命了。這時候,要說寫作,是重新拾起了日記。
以前倒也寫過日記的,還堅持了不少時間,積累下了好幾個本子, 這恐怕是和寫作最沾點邊的事了,但以前寫的東西,怎么說呢,我感覺不出它有任何價值,它無法像《安妮日記》一樣,單純從寫作內容、寫作水平看,就有很大的閱讀價值。想想才13歲啊。但安妮寫日記時并沒想過后人能讀她的日記,她是在為自己寫。為什么要寫呢?因為孤獨(這個詞是不是有點大了?)因為她發現她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她的原話!)很悲哀的事實吧?
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寫日記這個事還是被耽擱了下來,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個很大的損失。因為那段日子,過的真不好受,用現在的話說,可以叫迷失了自己(雖然現在還很迷),但我想落下來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我還沒有發現寫作的妙處,沒有發現文學的妙處。
以前看各種書,似乎只是為了增加知識,哦,看歷史,你知道這誰誰誰了,看傳記,哦,原來這個人這么回事,你又懂了,學古詩詞也一樣,哦,你能背出下一句,知道作者是誰!看書也是,你看過,記住了,就很厲害。這是偏向知識性的。而大學后,當沒有人在逼你讀書,當你沒必要在去背那些詩詞時,這時才有機會發現了文學或者說寫作里本身的秘密了。
也說不上什么秘密,只是覺得自己的心靈這時突然被打開,看到了許多平常細微中不曾注意的東西,感受到了許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和感覺。尤其是感覺,就像我是不太喜歡寫讀后感的,我更喜歡讀書的過程中沉入的感覺,所以一本書讀完,尤其是小說,我并不太想非要總結出個什么意義,告訴了什么人生道理,或者把一個故事壓縮成幾句簡單話的介紹(雖然這對于介紹這本書很重要),我的重點可能在局部,一句句話所帶入你進入的感覺,我常常覺得一本書的所能帶來的豐富體驗是遠遠不能用總結幾個道理來概括的,對,是體驗。寫東西時也一樣。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我讀書很慢,還有自己的思維反應本身就慢,一本書讀完,往往想不起任何感覺,要經過不知道多少時間的反芻消化,直到突然有一天,某個場景的觸動,才讓我對整個故事有種恍然大悟。
(齊悅夢想社群更文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