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是幕間戲劇版的《等待戈多》,因為是媒體排練場看完之后,確感迷茫,總感覺應該說點什么。但是卻不知道從何落筆。
但是或許,戲劇本該如此。
作為久負盛名的荒誕派戲劇,畢竟《等待戈多》被視為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ê冒?,此處引用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還諄諄教導我們應當從《等待戈多》戲劇本身領悟到所謂“存在主義”的深意: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而作為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薩特大神顯然不同意這樣的粗糙的對于戲劇本身解讀,老人家振臂一呼留下來這樣堅定的觀點:存在是偶然的、荒誕的。對于人來說,人首先存在著,然后通過自己的選擇去決定自己的本質。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分不開的。(好吧,此處引用《存在與虛無》)
————我是一根看得不耐煩的企圖賣萌的分割線——————
當然別誤會,目前為止,作為哲學小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樣的心思,就戲劇本身做一番哲學倫理的探討,那樣也許會冗長的成為一篇貌似高大上的哲學小論文,比如《他者的意義:從存在主義角度淺析等待戈多藝術價值》。(內容,你懂得)。如果加點料,看上去更加正規和充滿學術氣息,那就會淪為類似這樣的:《閃耀在荒誕中的人文救贖——從等待戈多解讀貝克特的存在主義觀》??粗按嬖谥髁x”“荒誕派”這樣的大詞滿目瘡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了。也許我們一時間都會沉浸甚至多少有點陶醉的這種自我思考當中。但是,這與等待戈多戲劇藝術效果又有神馬關系了?當人人都在高談闊論等待意義和價值,當一大波“等待體”的文章占領戲劇評論的“街頭巷尾”。作為普通觀眾,看完戲劇后的我們又能剩下什么?
還是讓等待回歸等待,讓遵從內心解讀的戈多回歸戈多。這本身就是一個本該如此的等待,周而復始的迷茫的故事。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并不需要一個大而宏偉的史詩般的解讀。戈多指代什么,等待又是什么?其實并不重要,荒誕派戲劇本身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答案。戈多這個缺席的角色,就像漩渦的空心,有強大的吸引力。它的意義,歷史上很多人猜測是暗指上帝。但貝克特自己一直拒絕落實戈多的身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才符合貝克特的初衷,劇目本身保持懸而未決的結局和沒有定解的意義,這才是等待戈多的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我是一根準備自說自話的分割線——————————
如果拋開那些繁瑣的理論探討,回到戲劇本身表現力上,我們可以驚喜看到幕間戲劇版《等待戈多》雖然做了不少創新,但是故事結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忠于原著的。從布景來看,大膽地運用了類似涂鴉墻、充滿垃圾瓶的購物車等與荒誕本身相適應的荒誕不稽的舞臺形式,保持了《等待戈多》戲劇一貫的反傳統戲劇的模式。值得說道的是劇目本身對于燈光的運用,人物追光照片式呈現還是較為具有沖擊力的。流浪漢的人物裝扮確實也能看出劇組本身下了一番功夫。
在劇本的構思上看,幕間戲劇版延續了《等待戈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特點,以一出“什么也沒有發生的戲”作為故事的切入點,通過循環式結構形式,讓兩個流浪漢間在不斷重復曾經的場景和生活片斷等。而所等待的主體戈多,卻沒有明確的身份,我們不知道他的過去,不知道她的來歷,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在迷茫中等待兩個可憐蟲,通過主角無意義的對話,將等待本身幻化為一個關乎到信仰層面或是救贖上宗教似的終極意義。而波卓主人扮演者,相對重復讓人昏昏欲睡的流浪漢,被設定為一個穿針引線亦真亦幻的角色,通過富有張力的表演,較為出色地中和了劇本本身的沉悶感。
在語言設計上,幕間戲劇版試圖更接地氣,將小蘋果、屌絲等當下網絡常用語鑲嵌到主教的對話中來,通過兩個流浪漢沒有邏輯性的重復重復再重復“等待”和“被等待”的追問,折射人物本身內心的絕望、不安和期待。當然究竟效果如何,其實很難評判。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值得導演和編劇再仔細斟酌。
綜合評價,其實還是挺感慨幕間戲劇排演的頭一部戲劇就敢于扛起《等待戈多》這樣巨著的大梁。對于戲劇本身的解讀,很難用一句話來評判。作為一部荒誕派的戲劇,本身統一意義的解讀就如戲劇本身一樣呈現多樣化的格局。幕間戲劇將這道大菜呈現桌簽,其中滋味還需各位觀眾各自品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默默 2014.11.2于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