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吃飯、睡覺和起床,是讓父母最頭疼的問題。最近,我兒子在吃飯問題上向我發出了挑戰,我在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狀態下在孩子吃飯問題上進行正向引導,在尊重的基礎上可以明顯感覺到孩子的合作,但就在前兩天這個問題在家引起了“公憤”,家人看不得孩子所謂的的不良行為,也因此我和先生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討,先生想看到我管教孩子立竿見影的效果,卻不理解孩子是通過家長引導,觀察家長的行為和態度來形成一些認知。即便是正面管教的孩子,在不同的階段也會不斷出現新的問題,關鍵看我們如何進行引導,孩子善于觀察,不善于表達/詮釋。
? ?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曾經提到,不但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愛孩子。就好比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拿著手術刀,誠懇地告訴我的病人,“我非常愿意幫助您,盡管我沒學到什么技術,但是我充滿愛心!來吧,請相信我!”如果您是這位病人,您一定神色大變,從手術臺上跳下來就逃走了。
? ? ? ?做為新手爸爸或新手媽媽,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也要不斷的豐富自己,每當孩子跨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都會面對新的挑戰。當孩子學習用“不”來和家長來進行抗衡,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只有擁有了“本能”的耐心,當我們對孩子的心態和行為有了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有了正確的認識,對父母正面引導孩子的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可能讓我們自然而直覺地、“本能”地耐心。
? ? ? ?懲罰和驕縱之間會隱含著一種較量,似乎很多人都從這兩個極端考慮問題。那些認為懲罰有效的人,通常就會懲罰孩子,因為他們認為不懲罰就只能嬌縱。那些不相信懲罰的人,常常走向另一個極端,并對孩子過于嬌縱。而正面管教倡導的是和善而堅定,并且把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 ? ? ?很多父母或老師對和善而堅定理解得仍然不到位,他們把和善與堅定看成非此即彼的兩個詞。用呼吸來做個比喻:如果我們只吸氣而不吐氣,或者只呼出而不吸入,會怎么樣?答案顯而易見。
? ? ? ?和善還是堅定,不是什么性命攸關的事情,但和善而堅定卻能決定我們對孩子管教的成功與失敗。當你既和善又堅定時,和善能抵消過于堅定所造成的所有問題(反叛、抗拒、對自尊的挫傷),而堅定則能抵消過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問題(嬌縱、操縱父母、被寵壞的小淘氣鬼、對自尊的挫傷)。
? ? ?一個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我們總是盯著他為什么這么做而不是如何不再發生這樣的問題,那么,問題即便暫時解決了,類似的還會再發生,而且孩子的價值感無法得到體現。我們要專注于解決問題,而非問題本身。
? ? ? ?“我們到底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在面對這個觀念時,父母和老師們能夠明白這的確很荒誕,然而,當他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他們仍然會滑入懲罰舊習。讓父母和老師們感到沮喪的很多行為難題,是能夠改變的,關鍵是大人要首先改變自己。有些“不良行為”是大人“建立”起來的。而健康的自尊,是孩子培養出“我能行”的信念基礎。
? ? ? ?正面管教的原理可以比作一幅由很多概念(拼板)組成的拼圖。在你把這些拼板全部或大部分拼到一起之前,很難看到整個畫面。有時候,如果你沒有把一個概念和另一概念或態度結合起來,這個概念對你來說就沒有意義。
拼圖中的幾塊拼板:
理解孩子的四種錯誤行為目的
和善與堅定并行
互相尊重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社會責任感
家族會議和班會
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
給予鼓勵
? ? ? ?當有些事情不管用時,應該檢查一下是否漏掉了上面哪塊“拼板”。例如,如果大人或孩子不理解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解決問題可能就不會很有效。在學會相互尊重和社會責任感之前,家庭會議或班會也許會無效。過于和善而不堅定可能會變成嬌縱孩子,過于堅定而不和善則可能變成過度嚴厲。有時候,我們必須停止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首先修復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這種修復中包括的鼓勵往往能消除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而無需再直接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在大人能夠通過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從而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之前,鼓勵似乎也不會起作用。
? ? ? ?所以,努力的改變舊習,對自己和孩子要有耐心。而耐心、樂觀、原諒自己會促進學習的過程。
“感覺好才能做得好”絕對是真理!
《正面管教》有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