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度夏,喜歡喝綠茶,龍井居多,而自打接觸了白茶,我夏季飲品的主角就已經換成了它。
我不懂白茶,什么產地啊名稱啊來頭啊我并不能給你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不過有什么關系呢,舌頭和味蕾總騙不了人,忠于它就夠了,自然是通向心的路徑。
從一入口,我就知道,它就是我喜歡的那一道茶之真味。
以前寫茶,從來就沒有寫下去過,寫著寫著就跑去喝茶了,總覺得描寫飲食類的東西,品過的人自然會知道味道,沒品過的人看了描述也還是離真的明白那種味道差那么點意思。
不過現在的想法變了,感受是可以用來交流的,寫茶就是為了傳達這種感受,品過的人自有會心的了解,沒品過的人看了也會心向往之。是文字給了我們這種神奇的聯系。
白茶這幾年火了起來,不過我對它的留意卻是來源于之前看過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里面講到白茶的一段,一個正在修繕的禪寺,寺里一個師父,煮自己做的白茶給工匠們奉茶,以解暑熱,茶,是一種人和人之間情誼的傳遞,白茶,在這里,是一種慈悲的傳遞。
畫面轉到師父制茶的場景,山里采來的葉子,在寺后的一塊平整的山石上攤開,在陽光下自然萎凋。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覺得制作白茶真的是很接近禪意啊,看似像是掃地僧每天掃地一樣那么平常的功夫。果真,師父淡淡地說制作白茶看似簡單,但是并不好掌握,氣溫,在陽光下晾曬的程度,水分的控制,晾曬的手法都會影響白茶的制成。
一杯好茶的功夫,可以汗流浹背熱火朝天,也可以輕描淡寫輕拿慢放,反正總有你喜歡的那一味。
因為被這片樹葉給吸引了興趣,但是還不愿意跟學究一樣去背什么茶葉分類啊名稱啊產地啊之類,我想聽聽茶的靈魂,這片綠色的樹葉和人的故事,于是找到的書都是些有故事的書,不知道你想不想也看一看。
《茶之路》這本書已經忘了是怎么找到的了,拿到手封面就吸引了我,這才是講茶的書啊,像是帶著一股青草的香氣,看過就愛不釋手,《生活》團隊的一群人從2013年的春天出發,用一年的時間,走過了四十多座茶山,與當地的茶農和制茶師以及茶葉邂逅的故事,“茶歸山林,人歸自然”,“最終啟迪愛茶之人潛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聽起來很棒是不是。
《茶人三部曲》,我覺得是蠻長的長篇小說,但是我簡直是讀的不想放下,到最后結束的時候還有些意猶未盡,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女作家王旭峰的作品。作為一個茶人(自己認為自己算是個茶人吧),肯定會對茶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茶的生長啊制作過程等方方面面)有些好奇,自己還沒有親身去體驗過,就遇到了這部書可以帶你經歷一個茶葉世家幾代人生活的旅程,真是過癮。
還有,當然,《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這部一共六集紀錄片是一定要看的了,最早是一個茶藝師老師請我們喝茶的時候推薦的,那時候,在春天的午后,茶室里的茶席上鋪滿了窗外暖暖灑進來的陽光,手中杯里的茶湯也蕩漾著春日陽光的金色波光,還真是幸福的體驗。等回去有時間靜下來看這部紀錄片已經到冬天了,溫暖的房間里,跟著這部紀錄片又重回到春天的心情,跟著它,在世界各地有茶之地穿行,我們祖先發現的葉子,是這樣一種欣欣向榮的存在。
目前我在喝的白茶,有兩種,一種是朋友分享的私茶,白牡丹茶餅,野山白茶,泡開是淡淡的清香,溫和而柔滑,說不出那香,花香亦或是木香,像是溫潤的小女子一樣,輕輕甜甜;另一種是在茶小隱的店里收到的唐望的月光白(有時候真是要用搶的,好茶量少,過不了幾天就搶不到了,要喝的話只能等下一年的當季了),如果你讀《茶之路》,你會邂逅唐望,聽聽唐望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離開城市進入叢林,于茶之中覓本真的,喝喝唐望的茶,體會來自遠山的純真。
在長長的苦夏,這里的溫度已經飆到40度上下好多天了,捧一杯白茶,解暑養顏的同時,有著心靜自然涼的好心情,也不錯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