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Qi
為什么總把時間浪費在沒意義的事情上?
近來與老友聊天,發現大家都為一件事感到焦慮——為什么我總把時間浪費在沒意義的事情上?!這里說的浪費時間,倒不是他們時間管理能力不佳,浪費時間打游戲看韓劇了,反而他們都是時間管理上的一把好手。但大家都越來越發現,占據著我們大部分時間的,都是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事。
在高校搞科研的朋友,原先的志向是做出一些有實際意義,能夠造福社會的科研成果。結果卻發現,大部分時間不得不花在一些毫無意義的課題里,為了寫出一份像樣的報告作為“成績”并獲得經費。
進了頂級外企的朋友,一樣在郁郁寡歡。原以為外企會是忙碌充實的,相對體制內,會是一個更有創造力的環境。而事實上,作為業內頂級,龐大的公司體制和冗雜的規章制度耗費了員工的大部分時間,推進一個創新項目涉及的部門太多,以至于不斷因各部門不協調而擱淺項目。
難道是身處的環境不夠好?
從前我以為,出現這類情況是不是因為你所在的科研機構不夠好,或是你進入的公司不夠頂級?去年年底,在思考碩士畢業后是讀博還是工作的問題時,讀了斯坦福計算機博士的讀博自傳《研磨記》,稱斯坦佛計算機博士為“頂級”,大概毫不過分。這讓我對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多少有了一些了解。情況并沒有好多少,從前一提斯坦佛,還是如今這么火熱的計算機專業,就以為他們的博士一定都在做著改變世界的事吧,但機械性地做課題的情況依然不罕見。
由此我大概可得出結論,長大后,我們的生活就是要耗費很多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即便我們是努力的出色的人,身處一個不錯的環境,且具備了不錯的時間管理能力,這都會是個不可避免的事實。
努力不是萬能的。
這兩年我漸漸明白了很多從前不明白的東西。以前總覺得,努力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努力能讓我們發揮出很多價值,如今卻明白,努力確實可以帶來一些改變,但作用卻也是有限的。
有很多有抱負有智慧也肯努力的人,大家在學校里奮斗了那么多年,活動、實習、留學、課題研究,積蓄了很多能量,都等著畢業能夠發揮自己的能力。結果卻發現,使他們所有的努力顯得最有用的時刻,大概就是面試的時候,過去的努力縱然可以讓你在面試時戰勝千萬競爭者,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此后發現自己卻好像空有一身本事無處施展(好的一面是,這促成了越來越多的自主創業者)。
盡管我還在學校里,但身邊陸續參加工作的朋友給我的反饋,多少讓我有點失望。本以為學生階段越努力,工作后就能找到讓自己有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工作,而如今慢慢意識到,也許根本沒有這樣的一份工作。
自我價值 ≠ 職業發展
不過好歹,努力還是有它的意義,至少給了你斗過別人搶到可觀薪水的機會,所以我知道我還是需要努力。但另一方面,我也開始提早調整心態,降低自己對職業的期待,不去對一份崗位做過多的設想。因為對完美工作的設想,就好像有些姑娘總是在設想一個完美先生一樣,這幾乎是不存在的。
同時,不要將對生活的期待和對自我價值的實現,都訴諸在職業發展上,否則會極為焦慮。還是需要擁有一些其他的,讓自己能感受到充實與自我價值的事情,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更容易感受到滿足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