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桓譚
桓譚從小就受到音樂教育。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曾說:“我志樂聽音終日而心不足”,就是一天到晚聽音樂還嫌不足,可見其對音樂酷愛。他對于那些徒具形式的“雅樂”很不滿意,主張在音樂中有新的創造。這在當時的保守勢力看來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特別是他的演奏竟然取得了光武帝的欣賞。激起了保守派的不滿和攻擊。桓譚后因被加上“非圣無法”的罪名,貶官流放死于途中。
桓譚著有《新論》一書,針對儒家的天命觀進行了批駁,其中有《琴道篇》是專門寫琴的。原書已不存,從后人輯錄的部分材料來看,《琴道篇》包括琴論,琴史,琴曲介紹幾個方面,《后漢書》說,桓譚的《琴道篇》沒有寫完,是后來肅宗命班固續成的,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樂思想,和歷史記載中桓譚的觀點頗有抵觸,特別是在琴論方面,基本上是復述《樂記》中的有關言論,如說琴可以通萬物,可以禁止邪心,因而它是“八音”之首等等。琴史方面介紹了師曠,雍門周等琴人的傳說和事跡,在探討琴的首創者是神農還是伏羲時,認為“諸家所說,莫能詳定”。在介紹“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的說法時,指出“說有不同”,即對于上述問題的論述和介紹,采取了客觀的態度。
《琴道篇》中的琴曲介紹一共講了七首作品,《堯暢》、《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都是以周代以前的人物為題材。在《琴道篇》中每首作品除介紹其主題思想之外,還分別指出了他們在音樂上的特點,如《文王操》中表現紂王無道,又如《禹操》中贊揚禹治洪水,為表現正、反兩種不同的人物,琴曲采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前者是“紛以擾”,后者是“清以溢”。后世琴曲中有許多雁聲、流水聲的描寫,這種借景抒情的音樂表現手法,不能不說是有著極為悠久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