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回學校做畢設了。調研,想方案,畫圖,做ppt,匯報,方案被打回來,日復一日......欠的總是要還的?。可能是今年要畢設聯展,對請假的事扣得比較嚴,一周要匯報一次或者兩次,所以......
說實話,畢設導師真的需要看運氣,“運氣好”的話,他好你好唱著過(可能到畢業了都不知道導師長什么樣的),“運氣差”的話,他好你不好喘著過(三天一大催兩天一小催—交方案,把20頁草圖呈上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快畢業了,師生之間總得留點愉快的回憶不是?所以我要開始不正經了。(以下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太巧了?)
指導篇
“我的方案是根據博物館的文物做系列辦公用品”,“我希望你能打開思路,做一些大的智能的東西,不是說文創產品就不能做智能”“我做了三年半智能產品,我就想換點清粥小菜”“那你可以做一些大的東西,比如公共設施”“我要是想做公共設施我就去那一組了,開始就不選文創組了”“那你的意思是非要做這個擺在桌子上的是嗎”“.......”
“我想做一個水母形狀的柳編燈”“我希望你搞清楚水母是水里生活的,柳編的柳條是在河邊的,兩者怎么能聯系在一起?”“......”學生卒。
“同學們,你們怎么能畫一些具體的實用的產品,我希望你們能夠創造一種意境,有了意境才有產品,下次應該先有一些有顏色的意境圖”當拿著10張草圖接受指導時,某同學導師如是說。
“同學,你做的東西太簡單了,根本不夠畢業設計的量 ”“......”
應對篇
“我才不管老師怎么說,我就做這個”“我都想很久了,我就做個”“為什么交流方案要做ppt,我不想做那么浮夸的東西”“為神馬還要上色,我不想特立獨行”
“哎,XX,你這次做ppt嗎?”“我不做”“那我也不做”然而,到最后只有小明一個人沒有ppt,大學真是勾心斗角......
威脅篇
為了規范學生行為,提高畢設質量,“畢業翻譯不好好翻取消答辯資格”“畢業實習曠課兩次本門課程按不合格計算”“請假時間累計不能超過兩周,否則不夠畢設課時規劃”“如果你想實習找院長簽字,不過在畢設前提下成功率為零”“......”怎么感覺那么搞笑......
請假篇
“老師,我駕照考科目二請一天假!”
“老師,我回家考科目三請假三天!”
“老師,我去XX面試請假一天!”
“老師,我同學來看我,陪同學請假三天!”
“老師,我去火車站接同學!”
“老師,我想回家!”
......
老師的內心:平時不交流的時候,你們都干嘛了,一匯報方案就各種事......哼,所有請假時間不能超過兩周,我都記著......
事實是并不是所有的假都有效,要看老師覺得合不合理(是不是有小學生既視感)。所以那種實習的,回家的,接同學的,陪同學的等理由想都不要想,所以考駕照,面試的梗快被用爛了。下次用什么理由?
我發現我可能比較適合寫段子?,如果發現某段時間沒動靜,可能又要交方案了或者去學軟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