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算得上是中學語文老師們最經常提到的名人名言之一吧!反正幾乎每一位教過我的語文老師都耳提面命講過多次。老舍先生也曾經說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曹雪芹的《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是只要談文章修改就會出現的勵志故事。
就像”讀了那么多人生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樣,有那么多修改文章的經典案例擺在我們面前,有一些通訊員還是不愿意修改。更有甚至,不僅自己不愿意改,也不愿意編輯改。寧愿把擰七擰八的文章和錯別字一起發表,也不愿意編輯給改通順了。
雖然是企業內部媒體,但是我們向來是秉持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收到的每一篇消息和通訊都認真修改多遍,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會和通訊員溝通好,不能發表的稿件也會和通訊員講清楚為什么沒有采用。
文章修改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讓文章更符合發表要求,也是為了提高我們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對事件的理解能力。
有一年到京滬高鐵項目采訪后,激情澎湃,我連夜寫出了8000字的通訊。第二天早晨醒來,看到放在桌子上的打印版時,感覺不對,只是一堆采訪材料的堆砌,沒有升華,沒有思考,字里行間不是平時那種從心里流淌出來的感情。我重新梳理了素材,列提綱,精選現場故事,對人物和關鍵節點重新進行了匹配,一氣呵成,又寫了一篇萬字通訊,被包括集團媒體和《中國鐵道建設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刊用,也被收錄進了京滬高鐵濟南指揮部編輯的書中。
那是已經做了八年新聞宣傳工作的我第一次推翻已經寫好的文章重新創作,而且是完全不同的角度和風格。也正是從那一次開始,消息、通訊、特寫、評論等各種文體寫得更加順手。
我們對事件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必須進行深入思考,這也是文章需要反復修改的原因之一。單位舉行了一次培訓,黨校教授的授課非常精彩,但是通訊員寫的第一稿切入點太低,對課程內容的介紹也是三言兩語草率了事。從標題到內容都進行了大的修改,標題從”轉變工作方法“改為”提升管理人員履職能力“,內容從”抄寫幾個PPT小標題“改為”總結提煉課程精華“,前后共修改了六七遍。在修改過程中,通訊員逐漸找到了感覺,也理解了新聞寫作的”同高同向“原則,認識到了不斷學習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魯迅、老舍那樣的文學大家尚且要反復修改,寫作水平只在入門級的我們想要提高寫作水平,想要寫出質量高一些的作品,必須重視修改,反復修改。
正是:文章不厭百回改,深思熟慮提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