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學生時代很迷惑,許多男生整天在球場上混,可考試成績一點也不差,比我們許多女生一有空就在小花園背書強多了。后來班主任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公式:1+1>2,我們才有所頓悟。
老師解釋說,1個小時的學習加上一個小時的休息大于兩個小時的連續學習,叫我們要注意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打疲勞戰。
那么,那些男生就是勞逸結合的典范了,在球場上跑來跑去,鍛煉了身體,加速血液循環,讓身體充滿活力,之后學習起來才更帶勁;
因為球場上揮霍了一些時間,晚自習時會更有緊迫感,專注度更高;
打球是集體行為,增進同學間的友誼,心情愉悅,更容易快樂學習!
之前看過一本書叫《番茄鐘工作法》,提倡以25分鐘為一個工作單位,排除一切干擾,高效專注工作25分鐘,之后休息5分鐘,然后再專注下個25分鐘,時間到又休息5分鐘,如此循環反復,以提高工作效率。
總結:
提高大腦運作效率方法一:間歇使用大腦,高頻工作一段時間,然后短暫放松休息。
02
有時我們會感嘆時間過得太快,想做的事還有許多沒完成呢!成就感都沒有,著急,焦慮,自責,然后熬夜,郁悶······
比如寫晨讀,本來計劃1小時搞定,結果寫了2個多小時,之后的跑步時間被占用,一些事就要往后推甚至沒時間做了,會有一些沮喪和挫敗感。
約好下午6點吃飯,你預計從家到餐廳15分鐘,換衣服化妝15分鐘,預留半小時足夠。結果20分鐘過去了你的妝還沒化好,等心急火燎的出發,又遇路上堵車,所以,遲到了,很抱歉,讓大家久等。
朋友呢罰酒一杯或調侃“痛罵”幾句,笑鬧著依然吃飯。若正式一點的場合,可沒有一笑而過的事,很可能給別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怎么辦?
支招:
提高大腦運作效率方法二:每天列待辦事項清單,并預估處理每件事情可能花費的時間,然后記錄實際耗時多少,與預估時間進行分析和對比,找出原因。
至少堅持10天,經過這樣的訓練積累,你就能更精準預估出自己在每項任務上的時間,提高時間掌控力,使任務按原計劃完成。
03
俞敏洪老師在一次講座中說,他雖然是英語專業,但發音不好,成績落后,他只好另辟奇徑,大量背單詞,研究詞根詞綴,沒想到畢業時,北大需要一名單詞量2萬以上的老師,忽然就變得非他莫屬,于是,他留在了北大教書。
他還講過他的一個校友,太喜歡研究蔣介石了,大家都嘲笑他沒前途。后來有一次在國外聽一個老教授講蔣介石的專題,只有他與教授最有共鳴,有最多的話題。結果,可想而知,他留在了教授身邊,一起研究歷史,獲得大家羨慕的工作。
書到用時方恨少!
多學點東西,多有一技傍身,就比別人多了一次機會!
啟示:
提高大腦運作效率方法三:有一成語叫“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好好體悟。
擁有更大的知識版圖,會獲得真正的優勢和獨特的洞見。即使是冷門知識,也會激發新的思想,也許機遇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