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人的存在無外乎要求真,曹雪芹言:假作真時真亦假,也有鄭板橋的對待世界真假善惡言:難得糊涂。求真乃人的本能。求實乃人的本性。當前的現(xiàn)代人現(xiàn)代社會竟與這個真字離得這么遠,無真即無情,無情即無人性。
我們要做一位真人,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不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之真正之關(guān)懷與寄托。
一條真正的人性之路也許就在我們面前,只要我們能排除世俗的干擾。
道路乃道之所向之路也。道乃天道、地道、人道之道也。道是存在者之存在的真正之自然法則。
路是不平坦漫長的、一望無際的,路的方向有左有右,我們是向左還是向右?
路是鐫刻在人記憶深處的時間空間之承載,又是給人以希望的動力。有路者必通達也。每個人都有通達美好的訴求與愿望。
路之為路者,全在主體人之精神意志之所向。初路之為徑,終途遠望,過程之漫漫,何其艱辛。
人之道路不單存在于眼睛之所向,更存在于人之心中。
堅持自己真正個性的發(fā)展之道路,誠然是人之終極之關(guān)懷。
大善大美之路就是人生之道德意義之所向,中國的孔子與西方的蘇格拉底都認同人生只有經(jīng)過艱苦的尋找與探索才能獲得美和善。人跡罕至的路并不一定不指向美和善。屈原言: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道路的選擇問題是一個人存在之價值的基石。一個個體人生道路之自信來自于其理性地選擇。理性地選擇發(fā)自于人之本心,人之本心應符合于天命,天命即事物之自然之真理,即天道也。天之道與人之道是統(tǒng)一的。
道路有心靈之想象之道路,一句話言:心靈之旅。昨夜西風凋敝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天涯路在何方?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乃高尚心靈之路之真正尋得。
道路這個問題比較大,暫時還沒法有一個周全的認識。僅僅談了點人的道路的范疇問題。此文還比較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