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其實很有趣》目錄
為何處于四戰之地,地理位置最為不利的魏國,卻成了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呢,這和魏文侯這個君主密不可分,那魏文侯又是如何做的呢?
你要問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人才”。人才是事業興起的根本,正所謂:“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在魏文侯時期,戰國幾乎赫赫有名的人才都齊聚魏國,像我們前面介紹的西門豹、樂羊、李悝、翟煌、吳起、田子方等等,為什么魏國能夠吸引這么多人才呢?這和魏文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密不可分。
《資治通鑒》中曾經記載這樣一件事,當時在魏國的西河地區,住著一位賢者,此人名叫卜子夏,是孔子的學生。魏文侯專程跑去請他,并拜他為師。但當時子夏已經年近百歲,請他來又能做什么呢?子夏是儒家學派的權威人物,身份和地位比較重要,他的到來,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來到魏國。后來子夏在魏國辦起了大學,而這所大學為魏國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使得魏國很快成為戰國時期的文化中心。
卜子夏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學生,田子方和段干木。田子方前面我們已經為您介紹過,段干木又是什么人呢?此人性情比較怪,不喜歡結交權貴,魏文侯想見他一直見不著,一天他得知段干木在家里,就急忙跑去,誰知段干木知道后,竟然偷偷地從后門溜走了。一國之君屈尊過來見你,你還這么擺譜,這在今天看來是難以想象的。不過在先秦時期,集權統治還不算太嚴重,那時的人們很多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像后來經過幾千年封建專制壓迫之后,人們逐漸變得越來越趨炎附勢。正如曹雪芹所說,“人人生的一雙富貴眼”,看到權勢比自己大的,不自覺低人一等。段干木這么做,魏文侯卻不生氣,每次乘車路過段干木家里的時候,都要停車行禮,魏文侯的行為感動了段干木,最后終于答應出山。有這樣一件事很好地體現了段干木的作用,據說有一次秦國想要攻打魏國,秦國大臣勸諫道:“魏國有段干木這樣的賢臣,魏王對他禮遇有加,天下沒有不知道的,我們最好不要冒這個險?!庇谑乔赝醣愦蛳诉@個念頭,可以說段干木用他的名頭,就嚇退了秦軍,足見其實力非同一般。
但光請來人才還不夠,還要懂得如何用人,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他的作用。其實在魏文侯死后魏國也出了不少人才,但卻因為君主不會識人用人,導致魏國的人才大量流失,最有名的就是商鞅和孫臏了。魏文侯用人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要知道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因為當時各諸侯國的權力,都由國內貴族所把持,所謂“龍生龍,鳳生風,老鼠兒子會打洞”,在當時體現得尤為明顯,普通人很難有出頭之日。而魏文侯卻不問出身,知人善任,像吳起、樂羊這種備受爭議的人,他都敢于大膽啟用,尤其不易,而正是他的這一做法,使得魏國人才輩出,四方賢士多歸之。
魏文侯不但善于招納人才,任用人才,他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非常守信用,曾經有一次他和大臣們正在喝酒,突然下起雨來,魏文侯讓人準備馬車去郊外,眾人不解地問道:“大王,這雨下得這么大,您去郊外干什么???”
魏文侯說道:“我和村長約定今天去他那里打獵,現在下雨了,我得去和他說一聲,約定取消了!”不管下不下雨,小小的村長肯定都要按照文侯的命令做好準備。文侯如果不去,那他就得一直在那兒等著。文侯可沒有不拿村長當干部,他覺得自己不能失信于人,答應別人的事情,如果有變動,就要及時告訴他。
后世很多人表示不解,這樣一件小事,派人過去跟他說一聲不就完了,至于勞煩國君親自冒雨跑一趟嗎,就算不通知他,又能怎樣,未免有點太小題大做了吧??纱蠹曳催^來想,如果僅僅是派人去通知,這件小事又怎會有這么大的知名度呢,你說他作秀也好,本性使然也罷,魏文侯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樹立了他守信的形象,很好地打造了自己的個人品牌,給世人的感覺就是他對待小事尚且做到如此守信,對待國家大事更會言出必行。
你也許會覺得對小事這么看重的領導,心胸一定比較狹窄,其實不然,前面我曾為您講過任座頂撞魏文侯的事情,可以看出魏文侯還是很有心胸的。決定一個領導高度的是他的胸懷,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其實我們翻開歷史看看,能做到這一點的君主真是少之又少。還有一件事,更能說明魏文侯胸懷若谷、從諫如流。一天,魏文侯和田子方在一起邊喝酒邊聽音樂,突然,文侯放下酒杯,說:“這音樂演奏的不和諧啊,編鐘左邊的那個音高了一些?!?br>
田子方聽后哈哈大笑,魏文侯問道:“你笑什么,難道寡人說的不對嗎?”
田子方說:“作為國君,聽出音樂不和諧,您應該關注的是樂官稱不稱職,而不應該去辨別哪個音出了問題。樂官奏錯音了,就要問樂官是專業能力不行還是工作失誤造成的,如果是能力素質不行,就要換掉,如果是失誤造成的,進行批評教育就是了。作為領導要有大局意識,不能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細枝末節上,最主要做的是在各個崗位上找到合適的人,把事情交給他們去干,然后關注他們是否稱職,而不要什么都事必躬親。如果過于關注小事,容易本末倒置,不利于把控全局。”
魏文侯聽了,覺得田子方說得很有道理,連連稱贊。這就是后世非常有名的“音樂與治國”的故事,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很多,我想說的是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魏文侯主動接受批評的胸襟,通過兩人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文侯是一個虛心求教,從諫如流的人。正是靠著魏文侯的這些優點,魏國在他的治理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