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上映的《東邪西毒》,15年后,導演重剪,精心雕琢的2009《東邪西毒:最終版》問世。
在這部電影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節氣與黃歷頻頻出現。
為什么電影中頻頻出現呢?
有的說,一個故事的開始一個故事的結束;
有的說,導演個人愛好;
有的說,是故事的暗線…
15年后導演再次精心雕琢,呈現的內容肯定有相當分量,需要仔細品味。所以我慢慢地再次看了一遍電影,從我這個角度去放肆的揣摩下,電影到底為什么頻頻出現節氣。
這期,我們先來梳理梳理電影開篇,全屏大圖大字幕刻畫的第一個節氣:
“初六日,驚蟄。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個人來找我喝酒,他的名字叫黃藥師。這個人很奇怪,每次總從東邊而來,這習慣已經維持了好多年。今年,他給我帶了一份手信。”
這是電影中很有意思的一段話,黃藥師每年驚蟄都會來找歐陽鋒飲酒。
很有儀式感,四不四?
既然作為一年一度的儀式,那么是不是像一年一次的生日紀念日一樣,背后的意義同樣重大?
1.誰的內心沒有奔騰的千軍萬馬
我們先來看,驚蟄節氣的特點是什么?
《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溫度回升,春雷陣陣,春雨淅瀝,驚醒了蟄蟲四處出走,萬物蠢蠢欲動。這樣的季節,人心漣漪驟起,似乎隱隱約約的預示著大事發生。
在這樣的季節,黃藥師的會友飲酒儀式總是按期舉行,今年他來了,還帶來了一份手信。
黃藥師:
不久前,我遇上一個人,送給我一壇酒,她說那叫”醉生夢死”,喝了之后,可以叫你忘掉以做過的任何事。
我很奇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酒。她說人最大的煩惱,就是記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那你說這有多開心。這壇酒本來打算送給你的,看起來,我們要分來喝了。
這段話的信息量很大。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不久前遇上的一個人,非親非故為何要送酒?送酒就算了,送的居然是一個很奇怪的酒,可以忘記過去所有的酒,這擱誰信吶,萬一有毒怎么辦?既然這么奇怪,這個人為何要送這樣的酒呢?
其次,這瓶來歷不明的酒,黃最終為何選擇接受?他想要忘掉什么煩惱?到底是什么煩惱居然使得他要借助外力強行徹徹底底的去除?他究竟遭遇了什么?
最后,這壇忘記所有的酒,為何本來要送給歐陽峰?黃想要干嘛?
不得不說,第一次在電影中聽到這些話,覺得就是文學創作,文藝范的語言,留個懸念,勾起觀眾興趣。后來,再刷一遍,然后再來看開篇的這段話,才發現玄機重重。
好一個莫名其妙的手信吶~
黃藥師看似漫不經心,輕描淡寫地和好友敘舊,內心其實浪涌波翻,非常難受。所謂借酒澆愁。這個不那么仔細令人察覺的愁,反倒更令人心碎,痛徹心扉。
這段臺詞輕輕的就過了,黃藥師的愁輕輕的也藏起來了,卻甚是巧妙的埋下了那擊中核心的伏筆——“醉生夢死”。
誰的內心沒有奔騰的千軍萬馬吶~~
表面風輕云淡的黃藥師,內心云霧繚繞,讓人好生心疼。每個活的擰巴的人都是值得被理解的。
所以這個人心如蟄蟲般蠢蠢欲動的驚蟄,醉生夢死的春雷,在看不見的最深處,悄悄震響。
是嗎?好像是,好像又不止是……
歐陽峰(獨白):可能這酒真的有效,從那天晚上開始,黃藥師開始忘記了很多事情。
歐陽峰:你還記得我們怎樣認識的嗎?
黃藥師:我想不起來了。
歐陽峰:那你還記得是怎樣來這的嗎?
黃藥師:我也不記得了。
歐陽峰:你為什么老看著那鳥籠。
黃藥師:因為很眼熟。
歐陽峰(獨白):那天晚上他喝得大醉,第二天大清早就走了。我不知道他為什么要拿那壇”醉生夢死”給我,但我看得出他有心事,每次見了我之后,他都去見一個人。
就這樣,導演“悄悄的”又帶出了驚蟄的另一個雷——“人”,那個人。
哦不,兩個雷。還有一個——“鳥籠”。
驚蟄驚蟄,
蟄伏了多少內心奔騰千軍萬馬的春雷
春雷春雷,
雷震出多少欲說還休求而不得的愛恨
2.驚蟄三候與《東邪西毒》假想曲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先說二候:倉庚鳴,倉庚,黃鸝也。
《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
有木有覺得這個描述和電影中梁家輝扮演的黃藥師氣質極其符合:身著黃衣,風流倜儻公子范?
所以,導演是不是故意將黃藥師出現的季節,設定在黃鸝鳴叫的驚蟄?
那么黃鸝為何鳴叫?忽地想起那句著名的“兩只黃鸝鳴翠柳”,所以黃鸝在為春天而鳴嗎?那么與倉庚相提而論地黃藥師,他鳴叫了嗎?怎么鳴叫的?為什么而鳴呢?
再說一候:桃始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黃藥師很喜歡桃花。喝了醉生夢死之后,唯一記得的,便是自己很喜歡桃花。后來還隱居在了東海桃花島,日日與桃花相伴。
影片中有個姑娘,驚蟄篇章便已出現。沒有臺詞,寥寥幾許深邃,波光粼粼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似乎里面有讀不盡的故事。后來的影片情節中,我們才得知這個姑娘,她的名字叫做——桃花。
不過,黃藥師喜歡的桃花,并不是名字叫做桃花的姑娘。但黃藥師與這位桃花姑娘也有著一段春天的故事。
這樣看,黃藥師是個花花公子,喜歡過很多多花,多情之人,可是他為什么最后只記得桃花,這是什么原因?
最后第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鹯之屬。鳩,即今之布谷。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故名曰鸤鳩。
《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
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復本形者也。
看到這個解釋,起初我很疑惑,鷹化為鳩,此候跟電影怎么扯上關系?
是不是暗指喝了醉生夢死之后,什么都忘記了的黃藥師?
是不是人忘卻了過去所有,就會像口啄尚柔的布谷鳥,不能捕食,癡呆木訥?
感覺是不是有些像那醉生夢死后,眼神癡呆空洞,行尸走肉般的黃藥師?
如果真是這樣,鷹化為鳩,暗喻忘記過去所有,癡呆空洞,渾渾噩噩過著下半生的黃藥師,那么這個節氣最后的走向,難道是預示了人物的命運?
……
想到這里,我心“轟隆”!
1.3小結
看似說節氣,實則說人。
什么人?
正如電影中提到的“慕容燕、慕容嫣,只不過是同一個人的兩個身份,在這兩個身份后面,躲藏著一個受了傷的人。”
春雷驚心,蟄蟲出走,
風輕云淡,風起云涌,
是儀式感,
每年驚蟄都會有個人找我飲酒;
是人物命運暗描,
桃華,倉庚,化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