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央視有一篇與閱讀有關的公益廣告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通過那一幕幕的鏡頭,把我又拉回到了童年時光,讓我回憶起與閱讀相伴的日子。
? ? ? ?上小學以前,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現在被稱為“小人書”的連環畫,當年國外的漫畫還沒有進入我們的視線,喜歡看圖畫勝過于讀文字的我們總是被一本本小人書吸引,久久駐足不愿離去。雖然那些多是中國歷史故事或是英雄人物的內容,畫風也不及今天的漫畫那樣卡通,但絲毫不影響孩子們對這些書本的興趣。記得當時幾乎每個孩子家里多多少少都會有幾本這樣的畫書,待自己的看完了,就通過爸爸媽媽單位的同事叔叔阿姨去跟別的小朋友交換著看。后來還覺得不過癮,于是就偷偷把零錢罐里的硬幣拿出來到樓下的小書攤上租書看。我至今依然清晰的記得那年寒假,我頂著凜冽的寒風,兜里揣著1毛錢,大搖大擺地走到租書攤,按當時2分錢一本,1毛錢能看6本的價格就這么在戶外留著清鼻涕足足在小凳子上坐了一個上午。那時的我算是因為閱讀而初次進入“心流”的狀態吧。(關于“心流”的定義請自行百度)
? ? ? ?到了小學,班里家庭條件稍好的同學給我展示了另一種具有神奇魔力的書刊,就是漫畫。那時什么《女神的圣斗士》、《七龍珠》、《超時空猴王》什么的都是在班里的搶手貨,大家為了能讀到這些書,寧愿給提供書的同學干各種雜役,想想這種如饑似渴的勁頭真是難為了沒有書的我們了。
? ? ? ?到了中學,各種描寫青少年生活、學習、感情的書開始在學生們中廣為流傳,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我一直覺得90年代是國內青少年影視發展最好的一段時期,比如當年《十六歲花季》、《花季雨季》等等,也正是在那段時間,很多同學都養成了看《讀者》、《意林》等雜志的習慣。
? ? ? ?此前看書都是捧著看,直到上了大學,當時應該是1999年,正是自那一年開始,伴隨著網絡的逐步普及,一大批網絡文學或者與網絡有關的書籍紛紛問世,各種電子書慢慢替代了很多人手中的紙質書??墒且廊挥心敲匆蝗喝艘廊话磿r購買自己一直訂閱的雜志來看,我也是在那時才發現,原來紙質書跟電子書相比,真的有一股子墨香。
? ? ? ?現如今,雖然電子書發展的極其迅速,無論排版、字跡,甚至是翻頁時的感覺都跟看紙質書十分近似,但我感覺到一股重新回歸捧著書讀的大潮正在向我們涌來。因為當你放下一天的工作,扔掉已經禁錮了你一天的手機,拋開各種煩雜的事情,沏上一杯茶,輕輕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已經靜靜等你等了很久的書,捧起它,翻開它,讓它把你的思緒從現實帶到空中,把你的靈魂從你的身體中解放出來,在字里行間營造的世界中恣意穿行。
? ? ? ?現在的我,在車門的儲物格里,總喜歡放一本書,當早上跑完步回到車里,喝一口水,下下汗,一邊享受著剛剛升起的太陽那暖洋洋的光灑在身上的感覺,一邊拿起書讀上一會,此時此刻,完全進入了心靈被凈化的狀態。以書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純;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與圣賢相對而坐,聆聽教誨,感到心靈充實豐盈,思想豁然開朗。 讀書之益,增知、獲趣、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