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
盡管伴侶之間有著深入的了解,仍然會受到強烈的行動者/觀察者效應的影響。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與對觀察到的伴侶的類似行為的解釋完全兩樣。人們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影響自己行為的外部壓力,因而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容易作出外部歸因。但他們注意不到同樣的環境也會影響他人,從而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常常歸因于他們的內部原因,如意圖或性格。這一現象對親密關系的啟發意義在于:它使伴侶們忽略了他們在彼此身上觀察到的行為正是自己所引發的。在吵架的時候,如果一方想:“她這樣做真令我生氣”,另一方可能這樣想:“他脾氣這么暴躁,真該學學如何控制自己 了”。這種偏差相當普遍,幾乎人際交往的任何一方對彼此具體的行為表現都有相當程度的共識,但在解釋行為的原因時卻可能各執一詞。更糟糕的是,伴侶雙方可能意識不到彼此歸因―上的這種差異,每個人都可能認為另一方會像自己一樣看問題。如果伴侶有意識地去努力了解對方的觀點,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就會減少,但很少會完全消失。最保險的策略是在心中這樣假定:即使是你最親密的伴侶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為的原因。
I自述
行動者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行為常解釋為個體所面臨的環境等外部影響,即外部歸因;觀察者效應常指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歸因于性格或意圖,即內部歸因。現實生活中,即使最親密的伴侶/父母/子女之間,也常常發生行動者/觀察者效應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對伴侶或其他關系的人的評價總是上升到性格/本質層面問題,而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歸于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們總是忽視自己在整件事情中的影響,而放大對方在事件中的影響。糟糕的是,我們并不能意識到這一問題所在。如果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許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就會減少。
A1相關事件
老公晚上去看電影,讓我早點回來,但是沒有提前告訴我,我很生氣,對他說:你總是辦這樣的事,什么事都不說,你的性格能不能改一改,不要總是這么“金口難開”。老公很不屑地摔下一句:跟你說你能記住么?然后,我們進入對怒狀態。不愉快。
A2今后做法
學習了行動者/觀察者效應后,我應該對自己的所做的事站在影響圈分析,看看哪些可以改進,哪些可以避免,減少關注圈帶來的影響。對對方的行為采取試著用外部壓力去解釋,盡可能減少內部歸因評價。
比如再遇到A1類事情,我應該轉換思維,老公沒有提前說,我想應該是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忘記說了,然后對老公說:最近你太累了,好好看電影放松一下吧。提高自己情緒控制力,爭取做到大事不慌,小事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