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在生活中的某一瞬間,當我們看到、聽到些什么,我們就會對生活、社會、價值等產生某些特有的看法。以下部分就是作者在生活中記錄下來的精彩時刻,現在用來交流、分享以便多角度觸摸生活的觸角。
正文
-
/1/
“我勸你們不要急于加入競爭,競爭難免會將你們放置在對比之中,影響自我評定。競爭還會將你們納入所謂主流價值體系,這也會影響你們的價值觀念。而我希望你們有足夠的自信與主流體系保持理性的距離,在相對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
/2/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多將自由領會為我行我素,那其實是自由的表象。自由首先是將自己從根深蒂固的我執中解放出來,承認一切階級異己分子存在的權利。
自由在其根本意義上是自我與他者之間權利的界定,自由首先是讓他者自由,并在此前提下獲得自身的解放與自由。只要每個人不再把他者當成異己,他自己才會免于被視作異己。
從本質上,自由是一種哲學理念和人生態度,體現為單個主體對于一切具有異己性質的他者的寬容與尊重,落實為保護所有個體權利的法權體系。“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一句看上去與自由不相干的話,卻是道出了自由的真諦。
-
/3/
最完滿的溝通形式,是閱讀作者的文字,而非面對面的單向度交流(看視頻)。閱讀,能夠讓人忘記自己的存在,而讓作者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的每個角落。
單向度交流(看視頻),更容易讓自己成為主體,讓對方的思想被自己人為解構、杜撰。因此,我把看視頻的學習方式,僅當作安逸的欲望誘惑;把看書的學習方式,卻當作知識的索取。真正的知識在書籍 里!
-
/4/
遇見讓人墮落安逸的誘惑,不要約束自己的心理。放手讓誘惑滿足自己的欲望,并且務必要滿足到令人作嘔的地步。當再次看到那個誘惑,已不再是欲望而是痛苦。不要壓抑放縱心理,讓它自由翱翔,直到翅膀一次性地被折斷,新生開始(教育小孩)。
-
/5/
學習一門課程,研究一門學問是為了什么?不要告訴我是為了更好認識它,有效地解決問題!錯、錯、錯……,學習它、鉆研它的唯一目的是且僅僅是為了更好的反對它、背離它、發展它、創造它。告訴你:永遠只有敵人或競爭對手才能夠掌握到其同行的核心點,研究同行的觀點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
/6/
社會科學范疇內,當一個學者面對諸多爭議和辯論時,可推斷此君必定是個尋求真理的一貫的理性主義者。社會科學家一般有其階級性,要么支持民眾弱勢群體,要么就擁護強勢階層,無更多立場;宣稱其中立性的社會科學家就一徹底的騙子。只有被對立的兩方都謾罵批評時,方顯示其中立位置的一貫性。
-
/7/
沒有爭議的學者,不是好學者;沒有爭議的人,已經壞透了。有爭議意味著被聚焦、被孤立、被斗爭,這總暗示著全新的思想的誕生——存在爭議的事情,亦是不被理解的事情,而改變人類的思想總出現在這樣的環境中。越有爭議的人,越是有卓越智慧的人,越是平凡中非凡者!欲超越自我,唯一需要的是“被爭議”
-
/8/
"矛盾"不深的朋友只是泛交,"矛盾"至深的朋友則是至交。因此當閱讀者在閱讀一本書籍時,欲與其創造者成為至交,唯一的方式是不斷制造矛盾、制造深層矛盾。
此地的矛盾意味著思想的沖突,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作者的觀點,以否定-批判-接受的邏輯程式探索作者的理念!簡言之,不是自己的東西先否定再考慮。
-
/9/
總結一個至理:“不痛苦就是在浪費生命”,什么時候痛苦證明你在珍惜生命,如果情形相反,結果是你在揮霍短暫的生命。有言:“沒經過審慎反思的生命是不值得活著的”。
痛苦意味著自我的反思,反思才讓生命充滿價值!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越是對自己狠心、越是讓身心疲憊,其中的痛苦才是越值得追求的。
-
/10/
你是自由的個體?那你得先承認你已經不自由了。朋友,我告訴你:“自由就是不用躊躇、不用思考”。你躊躇過嗎?
一個人說他喜歡黃顏色,很多人就覺得其污穢和丑陋——他們這樣錯誤地聯系著。那你不覺得這些人自己才更加邪惡嗎是他們首先這樣強硬地思考著。最后才發現每個人都沒有自由了-被道德束縛和壓抑。
-
/11/
"存在主義”陳述“擁有就是被擁有”。擁有越多,被你擁有的也擁有你越多,當無限拓展擁有空間,那死亡就是其歸宿。這就還原一個命題:“自私的‘愛’才是最真實和永恒的‘愛’”(愛是廣義)。與社會的聯結體過多的個體,將面臨著無數的選擇,但選擇帶來的是偌大痛苦,可誰愿意把選擇痛苦當成樂事。
-
/12/
“愛”是什么?我說:“‘愛’是付出的一方出于對接受的一方憐憫而慷慨地施舍的行為”。愛有資格限制和準入門檻--愛的施舍者行使了“施舍”的權利,那么必須履行一定義務。
如果不能履行它,就不能叫之為愛。父母對子女的行為被稱為愛的前提是父母把子女作為其存在意義的載體。怎樣才能達到權力和事業的巔峰?當思考這時,一定要把道德排除在外。
道德就是強者約束那些群奴的工具。道德就是個人自由的枷鎖,讓人的靈魂不能擺脫軟弱的軀體而獲得超人意志。因此,愚蠢的奴隸們想獲得新生嗎?那就把可惡的道德拋棄吧!做出自己、讓你的心去主宰一切。
-
/13/
男生追求女生的戀愛過程如同保險市場,它中間充滿了信息不對稱風險,婚姻就保險標的。男生就是投保人,女生就是保險人。首先男生先要約,選擇心儀女生。然后寫保險單,在男生和女生這兩大主體的討價還價過程中,達到市場均衡費率。
男生在戀愛中應該有速戰速決的決心,男生不可能享受戀愛,因為戀愛中男生一般處于被支配地方,他們的目的就是婚姻的歸宿。這就相當于投保人無論投哪個保險公司都一樣,只要能夠履行所達成的協議—保險的目的。女生在戀愛中處于支配地位,其很享受這個過程并且需要慎重判斷、篩選。這就是在風投中為什么只有時間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引致的風險。
-
/14/
明確結論:男生一見鐘情真實程度遠高于女生的一見鐘情!如果一女生說第一眼就愛上你時,她絕對懷惻隱之心的,更對自己不負責任。以后分離的概率太大了!男生如果對一女生一見鐘情,后面結婚了,倘若這男生覺得這女生并不是那么完美時,女生就會不斷改進,否則就會遭受分離。女生最害怕這情況!
沒有誰希望被漠視,但在泛物質時代,價值完全為掌握的資源多少所左右。很多人看似有批判精神,但也抵抗不住社會的洪流,也成為了所謂的“社會人”。很多時候,人生活的環境一旦穩定下來,就難免陷入虛無的無聊狀態。
外界覺著他們很自由,卻難以想象此等為規則束縛而難以掙脫的內心深處的壓抑感。很多個體覺著才能沒有被大用,就唾罵當前體制的黑暗,追憶過去的風云人物。殊不知,自己只是在追逐別人的腳步,別人這樣說,自己也這樣認為。要想自由,就必須拋開道德層面的傳統,行進在法律界限之上則可。
-
/15/
看著很多人聽著別人的故事哭得極度傷感,就覺著那是何其可恥可惡。凡是哭點低的個體,其經歷過的風浪也是必定少之又少。
看到別人的堅強,別人的執著,別人對不公平命運的任勞任怨時,很多人都會油然而生地灑下淚珠,只因他們覺著命運盡管捉弄那些人,但他們通過抗爭彰顯著人性的力量,倘若換成是自己是面對那種現實時,自己卻未必能夠承受得了。有值得感動的故事,有人未流淚,眾人就嘲笑他是冷血;有讓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有人未有笑顏,眾人嘲笑他木訥。
社會運行需要規則,但規則并不包括:大多數群體如此,個體也就應如此,否則是異類。人類社會為了順利運行,犧牲掉的不僅有容和穩定,磨滅的卻是個體的本我和人性。
-
/16/
怎么判斷一個人是否處于無聊狀態呢?那就是看他/她是否處于高興狀態呢?
個體若處于發現、解決問題狀態下,他/她自然是脫離了無聊狀態的;
個體在發現、解決問題狀態下,就是在發現并解決矛盾的狀態下;
個體在發現并解決矛盾時,絕對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個體遇到非一帆風順的情形,個體就必定處于苦惱掙扎中,他/她也就絕對高興不起來。在我看來,凡是笑得太多的個體基本都是無聊的個體,人生幾近虛無主義狀態。
-
/17/
看著很多報刊、網絡媒體說某某因什么事走紅而為人所知的情形,我都覺得賊無意義,但那么多人依舊為這類媒介所操控去關注這個某某。
你難道不覺得不經過有針對性地了解信息,而只是單純接收媒介規劃的瀏覽排序,是無聊的個體的慣用手法么?本來在你、他等個體沒有了解某某新聞之前,其宣傳力度只是很小的;但你、他等個體因為媒介的印象植入,而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給那個某某增添了兩份點擊量。
無聊的個體就是這樣漫無目的地游走,只在接受著外界的話語基調,別人說這個問題炒得很紅,他/她就去關注它。如果沒有這種媒體給出的新聞火熱度排序,那他/她就陷入了徹底的荒誕狀態。
-
/18/
看了前兩集《三毛流浪記》,從那個為生活所迫而淪為必須聽從老板命令的女士身上,看到了一個堅強、忍耐、貞潔的善良形象。她不僅人很漂亮,更重要的是,她有著絕對的反抗精神,對精神需求的維持凌駕在物質基礎上。
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有一個不成形的對女性喜好標準,那種對外部強力的默默忍受以及對違背傳統貞潔行為的強烈反抗,使得她不僅顯現出母愛的感覺更突出其知性美。她生活并非如別人那么豐裕,但她有一種寄托,她常常一人靜靜哭泣,但她也不悖心嫁給權貴之人。盡管虛幻,但漸漸地理解著何為女性之美。要沿著這個話題,進一步的了解完美女性。
-
/19/
這邊白酒文化太濃厚了!據說這是好客之道,每次都用酒精麻醉一個人,然后在那個被麻醉的人口中獲得有價值的商業、政治、社會信息,或者讓那個被麻醉的人失去理性知覺而完全為感性控制以致做出符合還清醒的人的利益舉動。你說酒精滲入腦內達80%麻醉狀態是否還具有法定意義上的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呢?
現實是法律中賦予了除精神疾病患者相應的行為能力資格外,規定年滿18周歲的其他個體都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法定證據注重客觀上的白紙黑字這個結果呀(原告說是在醉意中簽訂的,而被告卻否定此說話,法律相信誰呢?)!酒真的是罪惡之淵源,還是希望自己喝點飲料吧!
-
/20/
我暗暗地明白,那些具備批判精神的群體,大都是社會未能以其已有規則滿足他們的迫切需求。如,他們不能夠獲得公正的機會,不能像富裕人群開著豪車,不能讓別人認同自己的思想觀念等等。他們覺著這是社會的問題,更進一步地認為,所有這一切的游戲規則不過是勢力集團為弱勢群體設置的陷阱。
而目前具備批判精神的群體,在當代中國只可集中在那些真正的弱勢群體和具有左翼傾向的知識分子,其他的個體都不具備反思當下情形的必要條件。絕大多數人住在空間密度極高的城市,人來人往的,但不過是擦肩而過,反而人們之間的實際心理距離在變遠。人們住在隔壁,卻不互相認識的情形比比皆是!
-
/21/
到達縣城西北部的紅石巖故地震遺址,其距今約為500年,美國科學家兩次前來考察并宣稱:“此遺址為世界上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地震痕跡。”從山腳在近90度的坡度膽戰心驚地挪動著直哆嗦著的身軀,近1小時攀援直半山腰時,眼睛不再那么精神地向下望去,漸漸以遞增的速率猛地向山頂沖。
那上山毛坯路,曲曲折折蜿蜒盤旋直上,巍峨的山卻看不見一棵樹,小草占據著絕對生長優勢。其海拔之高,讓一成員忍受著缺氧尷尬處境(估計是近乎垂直的坡度使然),路上歇息以薩其瑪充饑,便又鼓足馬力踏著有力的青草挪動著躁動不安的身軀。
最終艱難地興奮地著陸在山頂,山另一邊自由另一番風景高聳著的山頂另一邊,窺探到的是一筆挺的懸崖(似有萬丈深淵之勢),此乃紅石巖,這威武的三刀山硬是被地震所引致的力量而被從中間撕開一道幾百米寬的口子。扔下一粒石子,待其加速度墜至河谷底,時間已過去半分鐘(偶有夸張),不能聽見任何呻吟,只觸摸到秋風刮過面龐的瞬間。感悟呢?
又近距離體悟到云南的圣潔和神圣,無論人擁有任何先進的工具,面對層巒疊嶂的山峰,絲毫不能大幅度進行改造以為人用。這里就是如此,除了大山就是小山,除了小山還是更小的山,漢族人口分布相對集中在所謂的壩子中,少數民族又以散居在山上為特色。修筑基礎設施一直為群眾之殤,九九八十一彎!每一個來到彩云之南的外地志愿者,一旦外出探險、拜訪、調查,都有這些普通的感悟。
-
/22/
我深知這些算不上所謂的知識,不能增進人們對改造世界的認識,但是我也說過,一個人在自己未知領域中很容易受到來自外圍世界觀念的增量滲透。對那些為現代文明改造過的元素,沒有多大的興趣,為何呢?現代化,所謂的現代化,不過是技術理性扼殺掉一切感性領域的過程。
在這個技術無比先進發達的時代,那些城里富足的個體能夠因它而滿足所有的需求。他們就從此不再反抗,不再辱罵這個社會,失去以前那些個性特質。漸漸地,社會中的個體都在逐漸趨同,趨向單面一維的人,技術徹底制服了他們!
因為自己的認識論影響,使得很多時候自己都不會被動接受信息。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的新聞事件很少有機會侵入自己的分享陣地,我明白那些嘈雜聲在當下社會氛圍中不能被叫做所謂的哪怕最低形式的‘知識’。
受‘認識論’的啟迪,于是信息在我面前必須接受一系列篩選條件的甄別才能進入我的接受分享領域。鑒于此,我打開的網頁幾乎是行業性質尤為明顯的,更為重要的,訪問自己真正關注的信息的最終源頭,如PRCBC、UN、WB、IMF等。
換個角度,很多時候那些門戶網址充當的不過是信息初級整合的角色,其行業版塊可能是較高級信息分析后的再整合,可誰敢肯定其整合的專業程度呢?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亂說話的瘋子,沒有專業技能卻在瞎起哄,試問你在那些白色噪音中相信誰?
很多媒體中的記者、編輯們的業務素養不那么理想,可是也能夠輕易說出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我們卻還要費時間精力思考其價值高低,這是何其的不效率和迂腐表現!與其如此,不如自己做一信息搜集者!
注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