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人的話說,現在的孩子,掉在蜜罐里去了,真是享福。
這句話僅從物質享受上講,沒有一點點問題。相對從前,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然而他們就是幸福的嗎?
且看他們的學校生活。
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們的學校生活可用兩個字概括:苦與累。作為一個老師,我目睹并親歷了所在的學校小學與初中教學;作為一個家長,我曾陪讀孩子完成高中三年學業。所以,我對孩子們在大學之前的十二年生活,了解得清楚又客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想學而有得,學而能優,的確要花時間花精力,苦與累無可厚非。然而,彌漫在孩子整個求學路上的苦與累,卻是變了滋味,那么讓人心情沉重。
一起來了解現代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吧!
學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因為信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無論是否很有條件,他們會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相關社會機構,培訓孩子的相關能力。如美術、音樂、雙語等,為孩子正式上學作準備。
上小學后,學校里課程多,作業多,有學生甚至做作業至晚十點。近兩年來國家又正式發文規定學校可以辦托管,于是孩子們在校時間大大變長。基本時間是:早上七點多到校,下午五點多離校,在校近十個多鐘頭。短短的十五分鐘課間休息,有專門的老師守在教室,除了喝水上廁所,也不太允許孩子們出來,孩子們在教室里玩或做作業,當然,大部分時間是做作業讀課文。在課堂里有轉悠的老師,只有極無眼力的學生,才會選擇玩。
上初中后,學生在學校呆的時間更長。從早上六點多到學校,到晚上九點多離校,共計十三個小時學校時間。除安排正常的七節課外,還安排早、中、連、晚自習等,日均課程多達十三節課之多。另外,周六還要補課,只能休息周日一天。而周日這一天,有些孩子還被安排到補習班。這個排得滿滿當當的時間表,每天每天,每星期每星期,每月每月,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經受著,少有孩子不經受,孩子們從小就懂得"識時務者為俊杰"。
至于到高中,孩子們投入在學習上的時間,愈演愈烈,嚴重到與吃飯睡覺搶時間的地步。可以說,孩子們是拼了命的在學。
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們投入的時間之多,父母們投入的金錢之多,效果是不是特別好呢?答案是"否"。
如此投入時間,答案為否的原因并非孩子們智商不高,孩子們智商高得很,可是學習效果卻不怎樣。老師們常感嘆,一屆不如一屆。究其原因,很多人所篤定的"重壓之下出人才",類似于"棍棒下出孝子",這兩種說法是不全對的。"重壓之下必生厭""棍棒下出逆子"的幾率也蠻大。
毋庸置疑,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是優越的,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與累,讓他們的精神壓力相當大,毫不客氣地說,可謂長期處于及格線以下。想說幸福,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很多的忍耐。
且來回顧一下孩子們中生于七八十年代的父母,他們那個年代健康快樂的童年少年讀書情形。
沒有什么培訓班,沒有那么多名目繁多的自習齊齊上陣,沒有那么多作業。反之,有很多時間學習,也有很多時間玩耍,有很多時間幫大人做事,他們很小就開始懂事。
他們的學習生涯是,有一點點苦與累,也有一點點樂與甜。回首往事,是那樣讓人難忘。
中國式教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努力與用心,老師們如此投入與負責。然而,現今的中國式教育卻是諸多詬病。
可以說,中國式教育,讓現在的孩子失掉了成長的快樂;往嚴重點說,中國式教育,正在用努力和用心毀掉了孩子成長的快樂。
老子主張凡事"無為而治",意即順其自然,少些逼迫,更能達到滿意效果。如果中國教育也能在培養孩子問題上,加入一些"無為而治"思想,何嘗不是孩子們的春天,教育的福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