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仿佛是說過年。365天,人們各種忙碌,各種辛苦,似乎都是為了能體體面面地過一個好年。
? 以前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都不高,祖母大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窮里莫窮外。這句話的意思是,家里再窮,在人前也不能顯得太寒酸,要保持應有的體面,這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別人。出門作客,要換上作客的衣服,全身上下要收拾的干凈整潔,如帶著小孩,還要再三交待,在人前要有教養,不能失了禮數,見著吃的不要像餓癆出身一樣,顯得家里很窮沒得吃似的。
? ? ? 在以前那個貧窮的年代,正月里,親朋間來來往往拜年,餐桌上一碗紅燒肉、一碗魚總是少不了的,再體面一點的還有雞、鴨肉等,但親朋們都心知肚明,這些肉食只是在桌上擺擺樣子,整個正月端進端出,人來客往,就靠這幾樣大菜撐門面,客人不會去吃,主人更不會去吃。
? ? ? ?桌上,主人客客氣氣地說:來來來,吃肉,來來來,吃魚。客人說:好好好。但筷子總是要臨時拐個彎,落在其他那些蔬菜的碗里,小孩子們也是如此,因為出門前都被家里一再地叮囑過。那時沒有計劃生育,一般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誰聽話就帶誰出去,正月走親訪友小孩子表現得體也是一個家庭的體面。但也有些年齡小點的孩子,一上了桌,就盯著那碗肉,露出饞巴巴的眼神,家中大人怕出丑,一個勁地往他碗里夾蔬菜,可小孩不像大人能克制啊,還是扭扭捏捏地小聲說:要吃肉。如果僵持下去,桌上的氛圍就要瞬間變的尷尬,主人都是善解人意的,立即笑容滿面地給小孩碗里夾去大塊的肉,邊夾邊說:來來,別客氣,吃了還有。家長在邊上忙說,好了,夠了,夾多了吃不了……。
? ? ? ?這樣跟隨大人出門拜年經歷,體會最深的大概是60年代生人,70后部分也有這樣的回憶。
? ? ? 那時,正月里出門拜年,要帶上兩個體體面面的禮包,一般是一些干貨或零食點心之類的,高檔點的禮包是荔枝干、桂圓干等,次一點的比如寸金糖、麻酥糖之類的,最末等的就是水果糖了。不管檔次如何,禮包的外包裝都是統一格式,都是自己在家包裝的,一斤斤的,用牛皮紙包成長方體,上面講究地貼一小張紅紙,再用細繩仔仔細細捆扎,提著去拜年,喜氣洋洋。
? ? ? 而主人接收了拜年的禮品,除了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回家,主人還要回禮,一般是6封或8封凍米糖,10來個雞蛋。輩分高的人,一個年過下來,家里收到的禮品包都要堆成小山一樣,當然回禮的數目也是相當的可觀。有些精明會過日子的人,還會把一些干貨低價退回到雜貨店里,換來現金,彌補一點回禮的花費。
? ? ? 以前的拜年,如果光送禮包不吃飯,主人是很不高興的,如果接著兩三年都不吃飯,那更是看不起人,傲氣的人會拒收你的禮包,冷冷地說一聲,這年你不用拜了。不用拜年意味著以后兩家人情世故也不來往了,基本上就屬于斷交,沒吃人家飯,拿不到回禮,還要被斷交,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傻的,所以,除非特殊情況,以前拜年都是要踏踏實實地一家家吃飯,路程遠的還要住下,七大姑八大姨,一圈下來,正月也基本過去了,親戚多的人家,出了正月年還沒拜完,家鄉有句俗話:有心拜年,拜到端午沿。所以,出了正月,日子繼續過,年,還得繼續拜。
? ? ?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許是生活節奏加快的原因,過年的程序慢慢地簡化了。
? ? ? 吃好穿好,對一般家庭都已不是問題,人們不但不會窮外,更舍不得窮里,面子、里子都不會虧待自己。
? ? ? 有一個階段,初嘗富余的人們,把過年下館子作為一件時尚體面的事,年夜飯、正月里宴請親朋的飯都放在餐館里,餐館檔次越高越顯體面。餐館也緊抓人們的心理,順勢推出各種價格的年夜飯、拜年飯,甚至天價居然也供不應求。
? ? ? 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傳統意識開始回歸,對一味的鋪張浪費慢慢地滋生反感,對那種流于外在形式的體面也不再盲目地推崇,加上人們的健康觀念也逐漸增強,大家又重新回到家庭,宴請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家里,更顯主人的敬意。吃年夜飯,一大家子開開心心,熱熱鬧鬧地聚在家里,也是莫大的體面。
? ? ? 而社會上那些曾經將揮霍當成體面,誠信缺失的老賴們,到了過年也不敢回家,家里只剩下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這種凄涼,就算家中堆滿金山銀山,也是沒有絲毫體面的可言的。
? ? ? 現在正月里拜年,也不用辛苦準備禮包了,一個紅包就可搞定,不在乎錢多錢少,聯絡情感,講究的是禮尚往來,拜年也不一定要吃飯,喝個茶,坐一坐也可以,當然,也不大有人精心準備回禮了。
? ? ? 如今的年,和以往相比,少了許多瑣碎和束縛,也像人們的生活一樣,逐漸朝著簡約隨性發展,雖然有人認為如今過年年味少了,但大家過年的熱情卻沒有減少,對體面過年的追求也沒有變少,只是體面的內涵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在悄悄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