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上海的天氣就像過山車一樣,一會兒升高到25°一會兒速降到5°以下。上個星期還在穿高領毛衣,這周一和周二就熱得只需要穿T恤,甚至有人穿起了短袖短褲。
天氣一熱,人的心情就容易煩躁,胃口也容易變差,面對大魚大肉的也難以下筷,這個時候我就特別想吃到一碗酸辣雙扣的涼皮涼粉。
講到涼粉,腦子里浮現出來的就是那種路邊攤:老板娘用刨刀在圓圓厚厚的涼皮上刮一碗下來,加上切好的黃瓜絲、豆芽絲,撒上花生粒、蒜末、蔥,舀上醬油、醋、辣椒油,用筷子上下快速攪拌,然后倒入一個外賣盒里。捧在手上一路走,一路吃,醋的味道讓人食欲提升,蒜末和辣椒油配合著黃瓜的爽脆口感慢慢在嘴里彌漫開來,沖擊著舌尖上的每個細胞,更沖擊著大腦皮層的每個角落。
可是這樣的路邊涼粉只有到6、7月份才會有,而且在現在的居民住宅區附近也很少見到。即便是跑到川菜店里點上一份四川涼皮,也吃不到平民美食的精華。對我來說,如果想吃的東西遲遲吃不到,第一反應就是求助陳先生。
因為我知道,對于美食,陳先生總有辦法。
“涼皮?這還不簡單,我給你做。”我期待著陳先生豪言壯語的兌現。
幾天后,家里來了一個快遞包裹,很重的樣子。陳先生拎著兩袋類似面粉的東西進了廚房,開火燒水,關火放冷水。然后開始刨黃瓜,剝大蒜,調醬汁。
沒有刨涼粉的工具,他就用菜刀代替。我好奇的是那一個像蛋糕形狀的涼粉底料要怎么做出來,但是陳先生只在廚房待了半個小時就出來了,告訴我接下去就只是等。
每隔一小時,陳先生會進廚房放水換水。我猜這個過程是為了讓涼粉結晶、凝固和定型。
從19點等到21點半,終于陳先生說:馬上可以吃了。
這句話說完后,我又等了半個小時。我看到陳先生從冷卻的鍋子里倒出一個圓形的涼皮,然后用菜刀一點一點切成細條。他說只有切得細而且均勻的寬度才好吃,所以不能偷懶隨便切。
晶瑩剔透、細長的涼皮慢慢地堆起來,直到堆滿了一整個圓形的器皿。然后各種準備好的調料被撒到上面,除了黃瓜絲、蒜末蔥末花生和醬汁之外,還有白芝麻粒。隨著上下攪拌的次數增多,一種熟悉的路邊攤的香味撲鼻而來。
當這樣一碗料足量多汁香滿溢的手工涼皮被端到面前時,你不能想象我內心的那種滿足感有多么強烈。
夾上滿滿一口塞到嘴巴里之后,我覺得渾身上下都打了一個激靈:就是這個味!
雖然這句話我是默默在心里說,但是陳先生似乎能聽到我的心聲一樣。
“怎么樣?是不是就是你饞了很久的味道?”
“是啊是啊。告訴我怎么做的吧?”
跟以往不同,這次陳先生很大方地把制作的方法告訴了我,倒是讓我覺得有點意外。
“因為即使告訴了你怎么做,你也未必做得出來啊!”他自信滿滿的樣子,就像是一個五星級飯店里的大廚。
“原料就是網購的豌豆粉。豌豆粉和水的比例是1:4,一開始攪拌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費勁,攪拌開了就好了。水煮開以后要調成小火再把兌好比例的豌豆粉倒進去,然后就要不停地攪拌,這個時候就像調藕粉的時候一樣,要一氣呵成,否則就會不均勻。”
事后我嘗試過一次,確實以失敗而告終了。就像陳先生跟我說的那樣——即使是他把制作方法告訴了我,我也還是做不出來。
“不光是制作涼粉,醬汁的秘方我也還不知道。”所以,他是希望由他來做給我吃嗎?我只能這樣想。
對于研究各種創新美食,陳先生一直都是孜孜不倦的。無論是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還是在外面餐廳里吃過的,只要他覺得“這道料理不錯”他就會去自己琢磨怎么做、從哪里買原料、如何加工等等。
作為他試吃他的手工美食的第一人,這是我們倆相識10年來一貫的默契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