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大象出走說老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群悠閑的大象,走出了生它養它的地方——西雙版納,途徑普洱、紅河、玉溪,進入昆明,然后又折返玉溪,一路優哉游哉地逛吃逛喝。它們自我感覺良好,無憂無慮,卻給沿途群眾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為要派無人機監視它們的行蹤、要給它們準備充足的食物、要給它們進村進城設置障礙物,所以,也給政府部門找了很大的麻煩,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這群大象看似悠閑瀟灑的旅行,其實是一次被逼無奈、生死攸關的求生之旅,因為它們的棲息地出了問題,說白了,就是在它們生活的保護區,生態環境出現了問題,給大象的生存帶來了麻煩,它們不得不背井離鄉,一路北上,去尋找詩和遠方。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有一個不斷尋求適宜自己生存環境的問題。商朝為了尋找一個適宜自己發展的環境,前后遷都達13次之多。中國后來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大的遷徙活動,無不是因為百姓生存環境惡化所造成。這次西雙版納大象的集體出走,是因為人們在保護區內,大力發展橡膠林,以及砂仁、茶葉等經濟作物,大象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所以,大象只好拋家離舍,一路向北,去尋找適宜自己的樂園。
????????生態問題,是人類和自然界能否平衡發展、和諧相處的大問題,自然也成了歷朝歷代仁君和賢人智者所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早在五千多年前軒轅黃帝,就提出了“三才相盜”的環保理念。到后來,歷經老子、莊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繼承發展,逐步形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成為我們生態保護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
????????“三才相盜”,是黃帝在《皇帝陰符經》中對天地、萬物、人三者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利用、又相互排斥的精彩論述。三才,就是天地、萬物和人。在這三者中,“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笔篱g萬物,都是由天地陰陽之氣而生成;而人呢?為了生存,就要掠取自然界的萬物;但是,如果在掠取中不遵從自然之道,最終必然會受到萬物的懲罰,被萬物所盜。就說大象吧,它有三大特點:一是身上沒毛,怕冷;二是素食,不吃肉,主要吃草、樹芽、灌木、樹皮、水果和蔬菜等;三是能吃能喝,一般每天能吃喝上百公斤的食物和水,不是一般的地方能夠養活得了的。而西雙版納呢?這些條件都具備,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溫潤多雨,這種獨特的天地之靈氣,適宜各類植物的生長。由于氣候不冷也不熱,各類野生植物茂盛,自然也就成了大象最理想的棲息地。
????????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大象,不僅自己“盜”取了自然之萬物,同時也是熱帶雨林的工程師,為其它一些動物的生存營造出了良好的環境。它在覓食過程中,所踩踏出的路線,為其它動物的行動開辟了通道;而它沿途所踩踏出的碩大的腳坑印痕,積水之后,成為一些昆蟲賴以生存的安樂窩,為美麗的白鷴鳥提供了美食;金錢豹是鳥類的天敵,它又尾隨白鷴鳥,伺機來一頓美餐……。自然萬物,因“盜取西雙版納天地之靈氣,在這個樂園里各得其所,快樂地生長著,綻放著。
????????對于這個寶貝之地,具有高智商的人類不可能不起“盜”心。當然,時代發展到今天,人人皆知生態環保的重要性,也熟知這方面嚴格的法律法規。但是,我不亂砍亂伐、不捕捉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我因地制宜,進一步搞好綠化,擴大森林面積,總該不會錯吧。西雙版納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種植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早在50年代,就被列為我國橡膠種植基地。多年來,當地有計劃地在保護區內改造植被,發展橡膠林、砂仁等經濟類林木,據統計,在亞洲象分布區域內,30年間,天然林占比從70%降到57%??傮w上看,綠水青山比以前還擴大了。但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萬萬沒想到的是,大象對這東西不感興趣,既不喜歡橡膠樹的葉子,也不喜歡喝橡膠樹潔白的乳汁。由于人工發展經濟林,次生林以及樹下的植物大大減少,大象的飯碗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種看似保護和發展森林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人的經濟收入,改變和破壞了森林的結構,成了“萬物,人之盜”。最后的結果呢?大象吃不好,就要集體出走,到田間、進村莊,去禍害人。人,反過來成了萬物之盜。
????????天地滋養萬物,萬物養育人類,人類反過來要敬畏天地萬物,要遵從天地,順應自然。如果有意無意間過度的對自然界加入了人的主觀元素,就會破壞掉這個生物鏈,萬物反過來就會報復人類。“三才相盜”環環相扣,變“三才相盜”為三才相依,最重要的在于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保持大自然的原貌,盡量不要去干那種南桔北移的傻事。
????????尊重自然,善待萬物,重要的在于要認清自己在大自然之中的位置。莊子的觀點是:天人合一,人沒必要太高看自己。世間的萬物都是一體的,都是相對的,誰比誰高貴不了多少。別以為禽獸身上的細絨毛很小,但是,比起那些更細更小的甚至眼睛都看不到的東西,還算很大的;泰山夠大吧,但在宇宙中也不過只是一個小點;一個過早夭折的嬰兒,比沒有生命的應該是更長;夏商時期的彭祖,雖然活了八百年,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不過是一剎那。一切都是過程,一切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生于無,又回歸于無,所以,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的,莊子概括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善待萬物就是善待自己。
????????然而,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就是有人不服莊子。老子是人,人定勝天。為了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冒天下之大不韙,從天人合一的圈子里跳出來,依仗自己的智力,一次又一次的征服自然,打破了萬物與我為一的平衡。遠的和國內的不說,在上個世紀,哈薩克斯坦曾因毀草造田,破壞了草原生態,引起了多次黑風暴,僅1963年的一次黑風暴,就毀掉三億畝農田。對于狼,人們是又恨又怕,但狼在草原生物鏈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黃石公園,是保護野生動物和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面積達一千三百多萬畝,是世界上最大面積的森林的公園之一。曾幾何時,公園為了安全開放,捕殺了森林中的狼群,結果呢?人是安全了,可梅花鹿、野兔等食草動物,沒有了天敵,肆意繁殖,破壞了地表植物,導致草場退化。為了控制梅花鹿和野兔泛濫成災,他們又不得不從加拿大引進狼群。再一個例子。麻雀因為吃糧食,人們很討厭,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四害”之一,在國內掀起一場全民滅雀運動,結果呢,麻雀少了,蟲子卻成災了,上海等大城市樹木的葉子,都被蟲子吃光了,咋辦?從蘇聯進口麻雀唄。自然界萬事萬物,都是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萬物與我齊一,反之亦然,我與萬物等同。自然界的和諧,重在天人合一。
????????做到天人合一,必須善待萬物。老子在《道德經》里反復告誡我們,要“希言自然”,無需多說什么,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就OK。真正的善待,在于面對大自然,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讓萬物遵循自己的規律去運行,去自由地生長,而不是去占有它、干預它,去創造它、破壞它。就像西雙版納,它適宜長什么植物,讓自然法則說了算,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人們無需絞盡腦汁,去論證、去改造它。從現象上看,在西雙版納種植橡膠林,綠水青山多了,經濟收入也增加了,但是,樹林的品種結構變了,林中賴以生存的動物的食物也變了,于是,它們生存的環境和生活秩序被打亂了,結果呢?給人類帶來很大的麻煩,這個麻煩,是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得到修復的。
????????云南大象的出走,又一次向人類敲響警鐘,不要試圖從人的利益的角度,去改變自然環境。余秋雨解釋《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人是土地之子,土地是天的下屬,天地都要服從道,而道所以存的,則是自然。這個解釋很靠譜。人作為土地之子,最根本的任務和權力,在于維護自然之道。人們依據自然之道,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就能保持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周而復始地處于良好狀態,為人類源源提供取之不盡的財富;相反,如果開發不合理,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自己害自己。老子、莊子的話不得不信,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必須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