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趙孟頫書法僅次于王羲之,但傅山卻以惡語抨擊:俗媚賤!」
對于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趙孟頫絕對稱得上大神級的人物。他遍學晉唐名家,其書法被稱為“趙體”,對后世的影響巨大。
有人說他的水平并不次于王羲之,甚至有過之。是否言過其實,不知道,但在“二王”一派的書法體系中,他是少有的高水平,這是沒有爭議的。
高水平?清代書法家傅山卻不這么認為,在他眼里趙的書法啥玩意兒也不是。
他在《家訓·字訓》里惡語抨擊:“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軟美媚俗,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歸納起來仨字:俗媚賤!把趙的書法批的一文不值。
兩人有仇嗎?
趙生活在元代,傅生活于明末清初,前者去世到后者出生相差(據考)近300年,兩人根本不可能有交集。字寫得不行?趙是公認的“楷書四大家”之一。
生活角度二人無仇,藝術角度字寫的沒問題,抨擊豈不是無事生非?
當然不排除傅的祖輩與趙有仇,以及傅個人有精神問題“就認為”趙的字拙劣,不過無法考證。
但是,從抨擊所用的典故來看,傅山壓根就看不起趙孟頫。
“如徐偃王之無骨”明著說的是字,實則說的是人。
徐偃王是西周徐國的國君,以仁政治國,頗受百姓愛戴,后徐國遭楚國討伐,偃王選擇仁義避戰,最后國滅,“徐偃王有筋而無骨”的典故便由此而來。
這與趙孟頫有什么關系?
史料記載,趙孟頫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后代)。滅宋者元也,作為宋趙后裔理應與之不共戴天,然趙孟頫不但沒懷恨,反做起了元朝的官。
——歷任(元)集賢直學士、翰林學士、光祿大夫,一生服務了四任元朝皇帝,逝后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敏”。
后人一般對他有兩種評價:一種是適者生存,一種是沒有骨氣。
這與傅山有什么關系?
傅山并不只是書法家,他還是“反清復明”的頑固分子,曾多次密謀起事。
清廷頒布剃頭命令,所有漢人的發型要和滿人一樣,為了不剃頭他跑去道觀當道士;康熙帝給予高官厚祿,直接免試讓他到內閣做官,卻遭到他的拒絕。
“生是明人,死亦明鬼,不為清廷服務”似乎就是他畢生的信條。后世多以“尚志高風,介然如石”贊美他。
趙與傅面對政治大環境,一個選擇順從,一個選擇反抗。當然兩人有不同之處,傅跨越明清兩代,趙出生在元代。
最關鍵的是,趙孟頫為宋趙后裔,元朝把祖宗的江山給搶走,你不但不反抗還與之為伍。“你竟然做仇人給得官,沒有骨氣,我打心眼里看不起你”,這勢必就是傅山內心的真實寫照。
人品即書品的說法古已有之,傅山先是否定了趙孟頫這個人,人品已令其惡之,書法那便惡上加惡,是“愛屋及烏”還是“惡屋及烏”,說不好。
總之,有此等前提,俗媚賤的評價就不足為奇了。
但這里沒有對錯,因為二人身處的環境不同,身份不同,角度也不同。
從書法上看,二人天差地別,前者內斂,后者狂傲,但不得不承認,后者的成就趕不上前者。
傅山曾說:“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也是他的書法觀點。
從這點上看,讓人懷疑:他抨擊趙,是不是因為他寫不出內斂的字來——自己沒有見不得別人有?雖然這么想很狹隘。
今天來看,不管是趙孟頫還是傅山,他們的書法都值得我們學習,至于其他的事對也好,錯也罷,筆者以為可以忽略不計,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