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她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她參加了客戶的一個聚會,聚會上很多人她都不認識,由于比較突然,也沒有認真打扮自己。
更糟糕的是,在聚會上,拿吃的東西時,不小心把一杯水打翻了,一整塊布都濕了。
后來,她看到那個客戶和好幾個人圍在一起,臉色很難看,好像很生氣的樣子。
正好,客戶抬頭看到她了,很禮貌性地微笑了一下之后,就轉過臉去,又恢復了怒氣沖沖的樣子。
她跟我說,“一定是我在聚會上糟糕的表現,惹客戶不高興了,我真的太笨手笨腳了,老是出岔子。”
后來她還跟我“抱怨”了一些別的事情,我發現,她的問題就在于,“她太敏感了”。
情緒敏感的人,總是能夠時刻覺察到他人的情緒,并且他們會很在意他人的情緒,會不自覺地認為他人的情緒一定和自己有關。
?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掌控自己的情緒》這本書就是針對高敏感人群的性格特點,通過具體的實戰策略,幫助高敏感人群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并有效地管理好情緒,從而建立和諧的內在世界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作者卡魯恩·霍爾是美國著名的辯證行為治療師,美國休斯頓辯證行為療法的中心負責人,她所獨創的情緒管理方法已在歐美被大幅普及,并受到各種好評。
?
一、高敏感情緒者所經歷的情緒之痛
日本作家太宰治說過這樣一句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可以說,這是他自己,同時也是高敏感人群的一個內心獨白。
?
高敏感情緒者往往對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他們的疑心很重,經常懷疑和擔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連最親近的人也包括在內。
對于他人的某些言行舉止,他們也喜歡小題大錯、過度解讀。
比如跟伴侶因為一點小事吵了一架,就認為對方不適合自己、不愛自己了;沒有被朋友邀請參加一個聚會,就認為對方根本不重視自己,甚至產生想要跟他“劃清界限”的想法。
高敏感情緒者只要遇到被人拒絕、批評、嘲笑、疏遠等情況,他們都會神經高度緊張,一遍一遍回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不自覺地給自己“灌輸負面思想”,認為自己是個異類和失敗者,總是不被人待見和喜歡;或者決絕地、認真地思考要和誰斷絕關系;又或者完全把自己封閉自己,回避所有人。
相較普通人,高敏感情緒者的情緒反應往往來的更快、更猛,持續的時間更長,也更加不計后果。
難以預料的情緒敏感,加上不可控的情緒反應,讓高敏感情緒者常常受到情緒的困擾和傷害,也很容易被他人誤解、貼上“過分敏感”的標簽。
?
二、建立一個簡單有效的“情緒急救”系統
很多高敏感情緒者都曾為自己的情緒沖動而后悔,暗暗在心里發誓或承諾“以后再也不這樣了”,但最后還是反反復復這樣做。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情緒到來的時候,完全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而沒有建立一個基本的“情緒急救”系統。
那么,什么樣的“情緒急救”系統能夠幫助我們即時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1、停止“情緒重播”
不主動滋長痛苦情緒,停止“情緒重播”,是情緒急救的第一要點。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腦海里不斷地回放讓我們產生這種情緒的事件。
我們所有的關注點、注意力都聚焦在這個事情上,同時我們還會不斷地尋找更多的證據,來證明我們的這種情緒感覺是對的。
如果這個時候,不主動轉移注意力,不給自己按下“暫停鍵”,那就是在主動滋長痛苦情緒。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喝一杯水、看會電視、出去散會兒步、深呼吸、數123456、刷刷抖音、看看手機里保存的圖片等等,總之隨便做點什么讓自己感到放松、平靜或者開心的事情。
轉移注意力,一方面是在給自己贏得“緩沖時間”,讓自己能夠冷靜下來。因為如果理性不回歸,情緒將永遠占上風。
另一方面,轉移注意力的過程,也是在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情緒。
?
2、辨認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
通過成功的轉移注意力,情緒稍微平靜下來之后,就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緒?產生這種情緒的根源是什么?
舉個例子,你正在安安靜靜地享受晚餐,坐在你旁邊的那一桌人正在熱火朝天地聊天,他們看上去很愉快,但聲音動靜有些過大,吵到了你,頓時你感到心情特別煩躁。
表面上看,你的情緒是由于鄰桌的“喧鬧”引起的,但仔細一想才發現,其實你點的晚餐正是前男友最愛吃的食物。
你想起了你們過去的甜蜜時光,然而這種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傷感的情緒油然而生。
此時隔壁桌歡樂的氣氛讓你顯得更加形單影只,所以掩蓋了你悲傷的情緒,表現出生氣和煩躁的情緒。
面對“睹物思人”的悲傷情緒,我們可以通過觀看有趣的視頻、向朋友傾訴的方式或其它方式,來轉移我們的注意力。
但如果我們把情緒的根源弄錯了,誤以為“自己的悲傷是一種憤怒”,那么我們就很容易像個刺猬一樣,對他人表現出“不友好”、甚至攻擊性的行為。
?
3.審視產生情緒的想法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過一個著名的ABC法則。
A:誘發性事件(特定情形和特定人)
B:你對誘發性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你的感受和行為
他認為,人們的情緒反應往往不是由A,而是由B來決定的。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也說: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但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存在很多偏見和非理性的成分,導致我們的情緒反應過度。
就拿我朋友的例子來說,她認為她的客戶很生氣是因為她當天的行為不佳,比如穿著不夠得體、不小心打翻了水杯。
但實際上,她的客戶可能根本就沒在意這些,客戶心情不佳可能是因為生意、家庭或者其它事情而生氣。
只是客戶不好的情緒正好被我的朋友撞見了,導致她“胡思亂想”。
事實證明,也確實跟她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后來這個客戶還跟她們公司做了一筆小買賣。
所以,平時我們一定要多審視自己的想法,認識到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就是現實,這能夠幫助我們以一個更溫和、更理性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情緒。
?
三、情商高手必備的2個特質
“情緒急救”系統能夠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處理好情緒,但想要成為一個管理情緒的高手,還需要在兩點上下功夫。
可以說,這兩點,是情商高手必備的2個特質。
1、放下評判
如果你仔細回想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你會發生,評判在其中“功不可沒”。
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非常容易相信那些伴隨情緒而來的想法。
比如,一個情緒敏感的員工在會議上被老板點名批評,想到他最近工作業績沒有達標,于是他得出了“老板想要開除我”的揣測。
這種“情緒化推理”就是一種評判,但這種評判往往不是真相,而是自己的一種消極“假想”。
作者告誡我們,“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背后的動機進行揣測,通常會讓你感覺痛苦。不管你猜測的有多準,你都一定要去詢問真相,而不是自己盲目假設。”
放下評判,是讓我們接納事物本來的模樣,而不是“被誤解”、“被臆斷”、“被曲解”后的模樣。
克里希那穆提早就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
2、正面樂觀的自我身份認同感
除了放下評判,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身份認同感,也能夠幫助我們不被情緒所困擾。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里,松子的妹妹從小患病,導致松子的爸爸過度“偏心”,把所有的愛和精力都放在妹妹身上。
?
爸爸也是愛松子的,但爸爸對松子嚴重的“情感忽視”導致松子的自尊極低,自我身份認同出現扭曲,所以后來,在她的每一段情感中,都表現出“對愛的病態需要”。
所謂自我身份認同,簡單來講,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
“你怎么這么笨,什么都干不好”
“你怎么這么不會說話,以后在飯桌上少說話”
“說你幾句,你就這樣了,你這個人真敏感”
類似上述這些評價,都會對我們的自我身份認同產生影響,促使我們不斷對自己形成一種負面的“刻板印象“。
自我認識越是消極悲觀,我們的情緒就越容易泛濫。
唯有建立正面積極的自我身份認同感,才不容易受他人評判的影響。
不可置否,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也并不是失去自我,討他人歡心。
蔡康永在情商課里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靜;不是追求無情緒,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緒;不是扭曲自己去討人喜歡,而是因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令身邊的人也放松了,而討人喜歡。”
這或許就是真正厲害的人所擁有的高情商吧。
?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