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安
最近遇到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沖突,來源于于自己所說的話比較跳躍,有時帶著情緒,有時邏輯不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同時還帶著一些期待,希望雙方都能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能夠從更高,更大的層面去考慮問題。事實上,效果沒有,而且造成一些誤解。
回顧一下,這種心理模式,跟我的狀態有關,我總是希望大家一團和氣,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我才有內在安全感。例如,我小時候,父母的沖突,要么吵架,要么互相的爭執起來,感覺心里很不安全。于是我總希望如果父母不吵架,心理就有安全感,一旦有沖突我內心就不安全。后來長大了,了解父母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的人,父親53年出生,母親60年出生,本質上理解世界,看待身邊關系,以及對生活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雙方都從各自的角度想要要求對方,無疑是沖突的。
再后來,在社團遇到同伴也是一樣,不能夠互相的團結起來,一起工作。然后再到現在的工作,彼此之間有很多的誤解和觀念。仔細想一下,這些是個人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或者心魂無法站到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再從本質來說,在感受層面,并沒有同理到對方的狀態。
而我自己總是希望雙方能夠這樣去做,彼此同理到對方的處境。同時我有時過多的替對方去決定,去解釋。另外我自己也很難消化這些情感層面的抱怨和不理解。因此,這些會形成一種反彈,我自己需要在額外的空間去消化。
理清這件事清,自己不要過度干涉不屬于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已經讓自己生活的愉快一些。對于其他人,更多的傾聽。當對方需要的時候,再給出合理的建議。從工作流程上,給出對方反應問題的一個渠道。不要有自己的期待: 希望對方境界很高,希望對方同理他人,希望對方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