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8年3月26日清晨,研究生陶崇園跳樓自殺,更悲慘的是,這一幕竟然發生在自己母親眼前。
更讓人痛心的是,陶崇園死亡之后,迎來的竟不是真相的回歸,而是王攀的污蔑及校方息事寧人的態度,他們近乎冷血地毆打尋求真相的同學、并多次公關微博等各大平臺。
但我們悍守的正義又怎能被冷血變態所踐踏,許多知乎的朋友自發組成舉報小組對王攀進行舉報,且很多知友都努力作答,再次把陶崇園命案刷到熱點榜第一:
但除卻滿懷憤怒地討伐王攀、尋求真相,還陶崇園一個清白之外,除卻在熱點當道之時頭腦發熱大呼正義之外,我們更應深究其背后的緣由。
不然此類事件永遠不會終止,此次熱點過后,我們會看到下一個陶崇園跳樓,并再一次面臨即便贏得勝利、但再也挽回不了一個鮮活生命的悲哀結果。
而我對此事的關注點則聚焦在陶崇園與導師王攀你來我往的對弈中:
我們看到,在陶崇園研究生期間,王攀把他當做做家務的傭人和外賣小哥使喚、并撕毀推薦陶崇園去美國讀博的協定、甚至逼他下跪、叫自己爸爸:
王攀取消陶崇園推薦資格
而在這種已經近乎凌辱的狀況下,陶崇園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忍。
當陶崇園終于再次無法忍受,幾欲崩潰而向父母傾訴之時,迎來的回應依舊是:
“再忍忍,吹捧他一下也不會掉塊肉”
在得知曉陶崇園的這種狀態之后,父母并沒有給他一個宣泄的端口,更沒有教他如何反抗,而是一昧的讓他“忍”,甚至讓他去“吹捧”。
并用一種近似于親情壓迫的聲音告訴他,多想想爸爸媽媽:
顯而易見,陶崇園自小受到的便是典型的“忍”式教育。于是他面對凌辱,選擇的是一忍再忍,在難以忍受之時再忍一下。
而一個人在最痛苦絕望的時候需要的是什么?
是理解和傾訴啊!是一種支持自己去反抗的力量啊!
而陶崇園什么都沒有得到,他的父母只是讓他“再忍忍”,并且只有簡單粗暴卻近乎壓迫的“我們愛你,請你不要選擇死”,而不是對反抗的支持乃至一點點理解。
但忍就意味著無法排解,它只是一種壓制,它不會使不良因子消散,反而會在身體里幾何倍的膨脹,直到身體終于承受不住這種憋悶在心中的“怨氣、無奈、絕望”時,它就會無法遏制的爆發,而爆發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兩敗俱傷,一種是自我毀滅。
但對“忍”的堅守,依舊讓陶崇園選擇了不危害任何人的自我毀滅。
中國是一個非常擅長忍的民族,可卻沒有人教我們學會反抗。
二、
忍在中國的另一種典型展現之處,就是家暴。
經官方調查,2017年全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而我國女性在經受家暴之后,普遍選擇的不是反抗,不是求助,而是“忍”。
其中僅9.5%受害者會選擇報警求助,并且其中一半以上的求助者,認為家暴只是家務事。
“忍”的品質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骨髓。我們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很多時候,“忍”帶來的,并不是“風平浪靜”,而是更慘烈的爆發。
于是我們看到,2009年9月2日,李靜不堪忍受丈夫程喜平的毆打、摧殘和性虐待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2015年溫州市曹某因無法忍受丈夫王某的虐待,她先是在王某熟睡時用菜刀砍傷王某左側大腿,王某驚醒后便呼救逃跑,隨后曹某持菜刀追趕,在宿舍門口又砍了王某右側大腿,致其倒地。此時,鄰居發現情況并立刻報警。因怕王某被救活,曹某又取來一把水果刀捅向他的腹部,最終男子喪生,女子被判8年。
14年8月17日,甌海一女子姚某手持鐵棍猛擊丈夫方某頭部數下將其殺死,殺死方某后,姚某撥打了110、120,換上干凈衣服后告訴同事她殺了方某。而兩人結婚已有15年左右,育有4個子女。
這樣的例子在我國的家暴檔案中不勝枚舉,就連所謂的成功人士李陽也不能幸免:
2011年8月30日,李陽在家中對Kim實施家暴,致Kim額頭、耳部、腿部等多處嚴重受傷:
李陽妻子Kim曝光的家暴照
但與萬千中國女性同的是,Kim選擇的是堅決反抗,而非一味隱忍。她在微博發出多張受傷的照片,對李陽進行控訴。最后她成功擺脫了李陽,并奪回自己孩子的撫養權。
而像Kim這樣在家暴中生存的人,保守估計,在中國就有數千萬。
后來Kim在接受柴靜的采訪時說:“我不知道在中國有那么多女人這樣活著,如果我沉默,將來也無法保護我的女兒。”
在家暴事件兩個月后,Kim申請與李陽離婚。當時李陽卻對她解釋說:“這是中國文化。”
Kim說:“這不是中國的文化,人是一樣的。我覺得中國人、美國人,所有人,我們的相似之處遠多過不同。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我們都需要快樂的家庭,我們都希望更好的生活。如果李陽的夢想真的是讓中國更好、更國際化,我希望他能從自己做起。”
但Kim可以及時擺脫家暴,可以重回美國。
而在我們社會中,依舊有成千上萬還在家暴中選擇“忍受”的女性,仍在拳打腳踢中無聲地哭泣。
但是一味忍讓不可能換來“風平浪靜”,因為當惡得不到抑制時,它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而逐漸長大,我們迎面而來的不會是自以為的平靜,而會是更慘烈的爆發。
如果我們面對惡行,選擇的不是反抗,而是一味忍讓,那我們向往的安寧將永遠都不會到來,它甚至會在我們的后代身上繼續迭代,讓悲慘貫穿幾代人的人生,就像陶崇園面對凌辱時,選擇的是慘烈的自殺,就像Kim說的那樣:“如果我沉默,將來也無法保護我的女兒。”
而最后,我只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如果你真的遇到類似情形,
求你別再忍。
或許你還會對我的這些文章感興趣:
熊孩子與巨嬰的戰爭,卻迎來了一群以患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為榮的中國人
希望能與你一起追問與思考
我們要一起走的路還很長
余生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