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項目的合伙人,是一位95年出生的小伙子。有一回小伙子說介紹個資源豐富的地頭蛇朋友給我認識,據說許多成年人的友誼是從飯桌開始的,于是咱們三五個人再叫上地頭蛇一塊組了個飯局。
席間,大家天南地北的聊啊侃啊,我說到了高興處,向在座的人夸起了這位跟我合伙做項目的小伙子:“年紀輕輕的就很有前途有想法,95年出生的,就這么厲害了!”
地頭蛇大哥神色有點復雜地反問我:“XX是95年的?”
我頓時感到不對勁,便不繼續說話了。難道他們倆并不是很熟?我扭頭看小伙子,見他自顧自地大口喝酒,臉上沒任何表情。完了,逞一時口快,給人捅簍子了。
飯局散后,小伙子說,他和地頭蛇相識到現在,從沒透露過自己的年齡,因為怕被人認為自己資歷尚淺,被人看輕,今后就無法平等相處了。
雖然我認為,對比自己年輕、資歷比自己淺的朋友采取不公平態度的人不值得交,就算是個地頭蛇,也只是個打地洞的小蛇而已,格局限制發展,沒什么大意義。但還是為自己的多嘴而感到懊惱和愧疚。
中國自古崇尚:沉默是金,開口是銀。有些話,開口不是銀,而是屎。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是怎么產生的?就是七嘴八舌攪和而成的,混沌又油膩。
所以王小波說:“人要永遠做小孩雖辦不到,但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
絕對沉默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是“有選擇性的沉默”,如王小波自稱的“對信得過的人什么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么都不說”。
在一個集體里,比如單位、公司、某代表大會上,話語權就代表權力,公司例會上,除了組織會議的會務秘書之外,話最多的就是老板,而其他人要在會議上說話,一般要經過老板的許可或者點名才能發言,這就是“賦予話語權”。
話語權即權力,不說話的人,一般不是沒機會說就是不夠本事發聲,說到底,沒機會說話,就是本事還可能不到家,機會被更牛的人占有了。
大多數說話的時候,就是在吸引注意力的時候,甚至很多人說話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注意力。而我當時向大家介紹95年小伙子的時候,目的是讓大家注意到他的年輕有為,把注意力引到他身上,卻不料弄巧成拙了。
看來吸引注意力,最好是用實力來吸引。現在電視節目上賣慘的,觀眾也不買賬了,用個人私事來吸引注意力,一般會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笑柄。沉默的大多數,也是了解人性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