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感興趣的人,一定會認為拯救的大唐帝國的英雄是西域諸侯和郭子儀等人。這些人對大唐功不可沒,但是真正拯救大唐王朝的另有其人。
這個人就張巡,他是拯救大唐的靈魂人物,沒有他們大唐帝國能否延續(xù)絕對是個大大的問號。可是他最終卻沒有好結(jié)局,最后他死在了自己人的見死不救上。這就是人性的殘忍悲涼之處,永遠都是血淋淋。
一才華橫溢但不卑躬屈膝
《舊唐書》記載張巡不拘小節(jié)志向遠大,他向來不與一般人結(jié)交。他看不起粗鄙俗人,結(jié)交都是有能力的高人,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并不出名。如果你認為他是個自命清高和狂妄自大之人,那就大錯特錯了。史書記載他博覽群書見識廣博,對兵法更是了如指掌,非常富有智慧。
開元末年,張巡憑借自己的才華考中了進士,可是他并不會卑躬屈膝討好權(quán)貴,被流放到了地方上當官遠離了權(quán)利中心。在地方上工作期間,政績非常突出,考評結(jié)果是最優(yōu)秀的那一個。
唐朝是按時間和資歷升官的,所以任期即滿,他要回到朝廷履歷新職。這時候楊國忠在專權(quán),他回到朝廷又不去討好楊國忠,最后又被打發(fā)到地方上任職去了。
張巡真的是非常有個性堅持自我,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我很佩服他的骨氣,但是這種行為并不是可取的,因為你想做好官辦好事,只有擁有更大的權(quán)利才能做更大的事。
不卑躬屈膝是非常好的品質(zhì),可是面對強權(quán)不順從只會成為被打擊的目標,堅持自我真的值得么?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必然的代價,我認為這種個性和行為值得考量。
二忠義和不懼困難
安祿山起兵以來勢破如竹,只要安祿山軍隊到達的地方大家都是馬上選擇投降,堅持不抵抗的思想。張巡卻選擇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拼死為大唐江山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對皇帝和大唐江山始終是忠心耿耿,不曾有過動搖。
張巡在堅守雍丘縣期間,面對敵人的強大,手下人心惶惶都想投降求生,唯有張巡有為大唐帝國堅守之心。對手也曾多次勸降他,他都不為所動,直到最后被俘依舊不曾改變對大唐帝國的忠心。敵方主將憐愛其才能,想勸降他,張巡大義凜然痛罵敵方,無奈之下敵人只能痛下殺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真是悲哉!痛哉!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份忠義和不懼困難之心對風(fēng)雨飄搖的大唐帝國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正因為有這種信念的存在,大唐帝國才能夠延續(xù),才能重新一統(tǒng)天下。
在今天這種精神依舊彌足珍貴,這樣的人值得我們的銘記和懷念,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民族精神和靈魂。
三以少勝多智謀無雙
張巡為大唐江山堅守的這兩年期間,最多時候的兵力只有六千人,面對的卻是幾倍和幾十倍的敵人。這這樣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大小幾百場戰(zhàn)斗卻毫無敗績,這樣的戰(zhàn)爭成績歷史上絕無僅有,你絕對無法找出第二個這樣的人。
在毫無救援的情況,從敵人那里獲取武器裝備和糧草物資,這是最能夠體現(xiàn)他智慧的地方。
張巡最著名的智謀案例就是草人借箭。史書記載張巡與對手令狐潮戰(zhàn)斗中,發(fā)現(xiàn)自己武器庫里沒有箭矢了,在自己不可能造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從敵人那里借。
在這危在旦夕之際,張巡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草人借箭。張巡用草扎了千個假人,給這些草人穿上黑色衣服,到了晚上從城墻上放下去。令狐潮的士兵以為是真人就瘋狂射箭,箭矢全部扎在了草人上,過了許久才知道是假人,張巡由此獲得十萬支箭矢。
張巡的時機選擇在晚上就很好的掩蓋了真相,讓敵人難以分辨真假。又利用人們的思維定式,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張巡的睿智,真是讓人不得不為之嘆服。
四結(jié)論
這樣一個智謀無雙的人物結(jié)局卻很悲慘,而這個結(jié)果來源于自己人的見死不救。那么為何見死不救呢?原因就是嫉妒他的功勛。
當時張巡周邊有幾股強大的勢力,好不容易血戰(zhàn)送出三十人求救,但是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婧图刀蕪堁驳墓祝歼x擇了見死不救。在城池陷落后的第十天,大唐軍隊拿下敵人和收復(fù)了失地。假如有強大的軍隊支援,張巡也不會有這樣的結(jié)局,也一定榮歸故里,也一定為大唐江山竭盡全力,可惜沒有如果。
人性永遠都是血淋淋的,人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嫉妒他人的榮譽,所以只有懂得人性的惡才能知道善良的彌足珍貴。
我們應(yīng)該銘記這樣的人物,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未曾消亡的原因。當然文章純屬個人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