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
這本書看得很辛苦,因為看的過程中,自己會很自然落入到兩個思維的“陷阱”里面:第一,認為日本的傳統文化應該很多來自于中國;第二,不自覺會以當前的日本視角去切入這本書(這本書寫在70多年前)。
人總是容易滋生一種沖動,去印證自己的某個判斷。然而,事實卻非如此。
從我上篇讀書筆記《分道揚鞭的“仁”與“義”》中,自己算看出一些端倪,直到花了三天時間,把后面所有章節看完,才剛寫這篇筆記。
畢竟,否定自己的判斷,更需要耐心。
讀完這本書,我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可以濃縮為這11個關鍵詞:等級、規矩、精神、報恩、各安其分、義務、義理、多元、恥感、自重、變通。
而如果只用一句簡短的話來闡述這11個關鍵文化符號的驅動力,則是:外部的強制約束。
這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堪稱兩極,因為中國人崇尚的是“內圣外王”。所有的事,都是心里的事。
讓中日文化產生如此大的差異的源頭,在于日本人用“外在的羞恥感”取代了“內在的罪惡感”。
日本人并不像中國人那樣把一切道德歸之于“仁”的推廣。他們先確立義務準則,最后才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為履行義務而傾注全部心靈和精力。
其生活準繩不是明辨“善”、“惡”,而是迎合世人的“期望”,避免讓世人“失望”,把自己的個人要求埋葬在群體的“期望”之中。這樣的人才是“知恥”的好人。
日本人正是這么做的。某人沒有遵守良好行為的明確規定,某人不能平衡各種義務或者不能預見到偶然性的失誤,都是恥辱。
真正的恥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約束行為,而不像真正的罪感文化那樣,依靠對罪惡的內省來約束行為。
恥感在日本倫理中有很高的權威地位,與西方倫理中的“純潔良心”“追隨上帝”“回避罪惡”的地位相等。由此得出的邏輯結論則是,人死之后就不會受懲罰。
當每個人按照同一規則生活并相互支持時,日本人就會愉快而輕松地參加。當他們感到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時,他們就會狂熱地參加。
羞恥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恥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樣,其意義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會對自己行動的評價。他只需推測別人會做出什么樣的判斷,并針對別人的判斷而調整行動。
而且他們會考慮事情及其周詳,為自己的門庭、家鄉和國家增光。如此產生的緊張感表現為一種巨大力量,使日本成為東方領袖和世界一大強國。但對于個人,這種緊張感則成了沉重負擔。
正因為依靠外在的約束和規則,而內心呈現的又是開放自由的狀態,所以,日本的道德體系常處于類似原子結構的多層次分散狀態。
除了讀過印度經典的僧侶,日本人對那種前世功德、今生受報的輪回報應觀念是很陌生的。除了少數皈依基督教者外,他們不承認死后報應,也沒有天堂、地獄的觀念。
比如,肉體與精神不相容的這一教義在日本也是沒有的。瑜伽是消除欲望的方法,欲望寄生于肉體之中。日本人卻沒有這種教義,認為“人之常情”并非惡魔,享受感官的快樂是智慧的一部分,唯一條件是感官必須為人生重大的義務作出犧牲。
在佛教的最通俗的教派中,僧侶完全可以娶妻生子。日本從不輕易接受靈肉不相容的說教。
日本人對婦女行為端正的要求因年齡和場合而異,不要求一成不變的性格,不像西方人,把婦女簡單地分成“貞女”和“蕩婦”。日本女人在滿足男人性欲時,她們是淫蕩的;同樣地,在滿足男人性要求時,她們又是克制性欲的。
正因為內心深植的二元性,使他們長大成人后,既可以沉溺于羅曼蒂克的戀愛,也可以一變而絕對順從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沉湎于享樂和安逸,也可以不計一切而承受極端的義務。
日本的人生曲線與美國的人生曲線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淺底U字形曲線,童年和暮年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因為這兩個階段的義務和義理想對是少的。
也正是受制于外在環境的約束,日本有一種變通的倫理。他們曾試圖通過戰爭贏得它在世界上的“適當地位”,結果失敗了。然后馬上拋棄這種方針。而他們以往所接受的訓練使他們能夠改變方向。
他們能夠反抗剝削和不義而不會掀起叛亂,更不會有革命。他們并不準備破壞他們的社會組織。他們可以發起最徹底的變革,就像明治時代那樣,毫不觸動其體系本身。他們把這種變革稱之為“復古”,即回到過去。
也許沒有一個民族能夠像日本這樣順利地接受這種投降的政策。在日本人看來,這種政策是將屈辱的象征從嚴酷的戰敗現實中移除,激發他們投身于實行新國策的努力中,而他們能夠如此接受,恰在于特異文化所形成的特異性格。
但這卻是日本人完整處世原則的組成部分,在人際關系上是這樣,在國際關系上也是這樣。日本人采取某種行動方針而未能達到其目標時,便認為是犯了“錯誤”。如果失敗,他們就把它作為失敗的方針而予以拋棄,因為,他們沒有必要固守失敗的方針。
美國占領軍簡直不相信如此友好的國民與曾經發誓要用竹槍死戰到底的是同一群人。
1945年8月14日,日本最神圣的發言者天皇向他們宣布日本已經失敗。他們接受了戰敗所包括的一切。這意味著美軍要占領日本,于是他們歡迎美軍;這意味著帝國侵略企圖的失敗,于是他們主動考慮制定一部摒棄戰爭的憲法。
感謝作者,一個偉大的人文主義女性,幫助自己穿越了不少偏見。看完這本書以后,我想會去看更多的日本電影,也會多去日本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