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終于,家里也有個小豆包初長成了。
剛剛上學(xué)的第一個星期,小豆包的問題還真不少: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聽課;沒有認(rèn)識的好朋友覺得沒意思;擔(dān)心自己盛不好飯而不敢添飯;跟同學(xué)玩的時候沒有輕重被打的很疼……
這些看起來的芝麻小事,到小豆包的心里都變成了大事。有的逐漸克服了,有的依然沒有太大改變……作為媽媽,心里急,卻也只能循序漸進(jìn)的耐心引導(dǎo)和等待,等待他的成長。
成長,是在不經(jīng)意間的。有一天,媽媽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小豆包身上所具備的閃光點——堅持。
其實,事情很小。學(xué)校每天都會讓孩子們玩跳繩,他的有點長。正玩著的時候,有個高年級的哥哥過來跟他借跳繩。可是,這一借卻有去無還,許是哥哥忘了,可該上哪去要呢?名字、班級都不知道,看來是無處可尋了(媽媽的想法,有點狹隘)
回到家里的小豆包,并沒有直接告訴媽媽關(guān)于跳繩的事,而是先說跳繩落在學(xué)校了,來試探媽媽的反應(yīng),看媽媽說沒事便又做了個鋪墊。
“我跟你說件事,你聽了會上火……”欲言又止的樣子。
“你說吧,我不上火!”媽媽放下手上的東西。
“我的跳繩被高年級的大哥哥借去了,沒還我!”一臉擔(dān)心的看著媽媽。
“媽媽不上火,哥哥一定是忘還你了,明天應(yīng)該會還你的,你知道他在哪個班級,叫什么名嗎?”媽媽溫柔的盡量不讓小豆包看出自己的擔(dān)心。
“不知道!”
“你,記住他長什么樣子了嗎?”媽媽故作輕松地說“再看到他,你可以跟他要回來。”
“沒太記住!”令人無奈的答案。
在又買了一根跳繩以后,媽媽便放棄了要回跳繩的希望了,只是囑咐:再有人借,要記住同學(xué)的名字和班級。不認(rèn)識的最好不借……
可是沒想到,在那一周之后的一個晚上,小豆包突然要給媽媽一個驚喜:他從背后拿出了原來被借走的那根跳繩!
“哥哥想起來還你了吧!”媽媽笑著自以為是地說。
“不是,是我自己找他要的!”他一臉堅定。
原來,這一周,他每天都在操場上找那個哥哥,過程還頗有些波折:第一天,沒找到;第二天找到了,可是哥哥把跳繩落家了;第三、第四天,都沒在操場上看到哥哥;第五天,哥哥終于出現(xiàn)了,小豆包走到哥哥的背后,用小手敲了敲他的后背:“哥哥,你不是說要還我跳繩嗎?”
這才有了這一周后,給媽媽驚喜的那一幕。他的堅持,為他自己找回了跳繩,也為他自己增加了自信,更讓媽媽刮目相看,并自嘆不如。
堅持,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卻并不普遍的存在于每個人的每一件事上。比如堅持減肥,比如堅持學(xué)習(xí),比如堅持孝順,比如堅持活下去……
愿我們的小豆包們,永遠(yuǎn)這樣堅持著快樂、幸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