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熊二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小朋友一塊在我家里玩,我和寶媽坐旁邊邊閑聊邊關照他們。熊二不時地去他房間補充新玩具過來,小寶大概覺得新鮮,熊二每拿出來一件他就搶過去,幾次之后熊二不樂意了,說他老搶別人的東西不是好孩子。
兩人發生爭執,狀子告到我們這里。小寶很委屈,倚在媽媽懷里問怎么才是好孩子啊?
這時候,我剛上小學的熊二馬上舉起右手,向前一步,很響亮地說:“我知道怎么做個好孩子!”下面就是他當時說出來的屬于他人生的第一句名言:
他說:“你要是好孩子就做個好孩子,你要不是好孩子你就裝個好孩子,裝的時間長了,你就會變成一個好孩子了!這是我們老師說的!”
我驚喜地看著挺著小胸脯的他,真為他驕傲!而那位說出這樣的話的老師又該是何等的睿智,她把一個積極的暗示根深蒂固的植入孩子們小小的腦袋里,具象成規則,從而影響和指引孩子們一日日成為好孩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暗示其實無處不在,它與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積極的和消極的。能成全你也可以毀了你。我的心理學老師就曾告訴我一個如何快速轉化(情緒、看法、觀點等等)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對自己重復想要的愿景,通俗一點其實就是
假話重復一百次就成真的了。
這就是暗示的作用。如果我們能將一些積極的暗示熟練并經常運用,也許能改善一些棘手的人際關系。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自行腦補用以上兩種暗示來改善婆媳關系。前提是你的婆婆不是一朵奇葩。
? ?02
熊大上高三那年有兩個同學大休的時候來我家吃飯,一個是小A,話不多,看上去稍嫌拘謹,很大眾的長相。另一個小B,很干凈的一張臉,話鋒眉眼之間也靈光一些。兩人差不多高,穿運動服的小A比穿牛仔外套的小B略顯胖一些。
吃完飯男孩子們都去了兒子的房間,打鬧發出的笑聲不斷從關著的門里傳出來。我把洗好的水果送進去,四個孩子正疊羅漢般趴在床上玩手機游戲。
A趴在最外圍,見我進來連忙起身說阿姨,我借你手機給我爸爸打個電話。
我連忙把手機遞給他。電話這個少年這樣對爸爸說的:
爸爸,我還在我同學家,剛吃完飯我還想在這兒再玩一會,我兩點鐘回家,回去補上學習時間,再多做一份化學試卷。這是我同學媽媽的手機,你要是有事找我就打這個電話。
我接過電話,下意識地看了看時間,離少年給自己約定的時間還有40分鐘。
小B不屑的嫌棄他“張半天嘴多請半小時假都不夠打電話的空,還得多做份試卷!”一副吃了大虧的架勢。
小A語氣淡定地說,已經玩了一上午了,下午再晚回去我爸爸一定不愿意,再說試卷早晚得寫,晚不如早。
我說你沒有手機么?你看他們都有。
少年說我媽媽現在不給我買,她說高中買了等到上大學的時候就舊了,程序也老了,到時候給我一次性買最新版的。
小B熟練的玩著手里的游戲,頭也不抬地說道,你真是死腦筋,你媽也就能騙騙你,誰會一個手機用三年啊?上了大學你看看誰不換新的。
我沒有說話。下午兩個少年也相繼告辭離開,熊大說小B肯定不會直接回家,我打賭他百分百去了網吧。一會兒子出來證實,先B在qq上約熊大開黑,說他已在網吧。
我若有所思,下意識地問熊大他們的成績如何,熊大說他倆都是五十多名,我詫異地說真的假的?見我不信,熊大壞壞的笑著說,好吧,不嚇你了,他倆都是五十名是真的,不過是小A在級部前五十名,小B是班里五十名以后。我做不了A也成不了B,我在他倆中間不好也不壞,和大多數人一樣。
我釋然。這個世界果然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個自律又努力的人生貌似不夠靈光,卻會在不久的將來大放出異彩;而那些自以為是的放任和小聰明一定會在后來跳出來變成打臉的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