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鄉的感覺,越來越淡,而旁人提起故鄉,他們那裝滿了回憶與憧憬眼神總讓我感到無奈。
我是想不通的,在我的認知系統里人是向前走的,身邊的事物都是日新月異,偶爾有對古情懷頗深的建造師,把一隅之地造就成一方古老特色,換來卻是旅游景點稱號,然后僅僅是旅游了。
人來人往頂多留下一絲嘆息。當然古老與家鄉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這憧憬卻是搞不懂。
有一個故事,講一個窮鄉的人生活悠閑,以捕魚為生,但每次都只釣幾條就離開,過路人不解,便詢問一釣魚人
“老人家,你們為什么每天只釣一兩條就收桿回家了”
“我一天只能吃這多啊”
“您可以多釣幾條,拿去賣”
“然后呢?”
“日積月累,可以買游輪請人幫你釣魚,這樣您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您想做的”
“我喜歡,喝茶、釣魚”
“有錢了您也可以,這不沖突”
“我現在一樣可以,釣魚、喝茶為什么還要去大費周折的再回到原點?”
也許這悠閑的傳承,更極端一點。
2
看了看時間還有半日才能到家鄉,翻弄著行程包關上又打開,突然一本厚重的筆記掉落下來。
這是兒時玩伴送的,不過太小氣,前面好幾頁被撕掉了來掩飾這是新的。但還是遮不住模糊的筆印。
里面夾雜了張葉子,那是艾奶奶生前送的,她說這是最年長的那顆掉下來的。每一年她都會保存一片。
每當看到這片才緬懷起,時間太快,快得我來不及停下來回憶過往。
半日過得好慢,慢得連呼吸都聽得一清二楚。身旁的外婆小憩一會又猛的看了看窗外接著又仰倒在座位上。而我只想躺倒在老家的木床上了。
3
時過七年了,家鄉人流多了,山水少了,房屋多了,樹木少了。多的不熟悉了,少的還在記憶中。但那最年長的樹與艾奶奶都看不到了。
外婆在前面帶路,一邊給我修補記憶中的“藍圖”。我不想打亂她的話語,連忙邊點頭,邊附和。而心里卻是“果然如此”。對我而言見證了城市的一次次優化,剩下的就只有,拆了建,建了拆。
次日外婆的老友們約她,我死活都沒去。一個人街上閑逛,看看還能見到認識的不。幾個小時后我成功的嘆息著回走。小時候常離開家鄉,過了一學期再回來怎么能還有朋友呢。連送我本子的小胖都離開沒回來過。聽說搬到北方去了。
我來到艾奶奶生前的居所,還是那樣的寂靜。記得小時候她常常給我糖果,給我講神話。而我有空都會去她那做家務。
她是堅強的,六十好幾獨自挑水做飯。我問過她,“您的家人呢,他們去怎么不回家啊”她笑了笑回到“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只是一時迷了路”只是每次回答后手絹都習慣性的擦了擦眼角。
“在路上”可惜她永遠離開的時候,他們還沒趕到!而現在的大門已是蛛絲緊纏。佇立門前回憶一下我也離去了。
4
拜墳我們此次的目的,。這天好多消失了的親朋好友又聚集在一起踏上山坡。這一日鞭炮滿山驚得孤魂不敢擾墓。他們折騰了半日又一哄而散。
臨走前我問外婆,艾奶奶的墓在哪。沒想到她老人家親自帶我過去。她說“你小子該給她,拜一拜”本來理所當然的,但聽外婆這一句搞得我是虧欠的一拜。但沒說話默默的走著。
“好偏僻”清了清周圍的雜草,點上香蠟。三揖、三跪。說了幾句與她的悄悄話便離開了。
回來途中,我問了問“艾奶奶,怎么連安葬在這”。
“她死的時候,可能5天左右才被發現,所以當時人們處理得隨意了”
此時我已無話可說,眼角早已濕透了。多么慈祥的奶奶啊。卻落得這般...。“她留下了什么沒”
“房屋里的全清出來燒了”
“什么都沒了嗎”(低聲說到)
“你小子不是有她的遺物嗎——那個你珍藏許久的本子”
5
到現在我才知道該死的小胖為什么送我這舊本子。還以為是單純的友誼。
而當初還拿著這本子在艾奶奶面前炫耀。這是多么好看只有大城市里能買到的。現在回想,她當時很心痛吧。
我明白艾奶奶為什么給我這片最年長的樹葉。還特意讓我夾在這本子中。這是她的思念,而我是她另一個孫子。
我想她的葉子有十多張了吧!我不知道這前幾頁她寫了什么。也許是對兒子終不回家的一種記錄與期盼。
家鄉不僅僅是環境本身,也不是你前行的累贅。它是一種精神象征,更是一條你走不完的路。有些時候得我們放慢腳步,放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