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風采”征文“關不遠“專輯
昔冬雜記
漸起夕風樓廓落,中天竟日著云衫。
一城深巷門堪倚,數片青山燈似嵌。
簸蕩人潮藏趙孟,從頭歲事避巫咸。
便由寒氣侵危處,我有梅花萬眼饞。
自遣(二)
舊籍半車皆似詩,筆由意馬走差池。
偶能擁鼻吟翁謝,長效關門臥士奇。
明處看塵誰抱璞,堯年讀史幾沉碑?
蛙蟲還入海冰句,天外行風不立錐。
赴島題記
海上有愁無散花,澄天詎柰半簾遮。
別船作揖不如我,石影迷離甚比蛇。
待渡江湖秋葦殺,復思城野夢云斜。
一鷗落后回頭岸,青白黑黃歸各家。
沿閩江上游途中作
遮云天待晚,順水看輕舟。
層過青山礙,誰甘急客游。
要吟嫵媚句,似斷暗明愁。
聽久車聲亂,千詩不可留。
近暑雜題
春泥碾細恣飛輪,數萬無情過客身。
便是此時傷不得,臨歧幾個憶花人。
寺中梅
龍象山中千載隱,片紅一季萬家憑。
醉人仔細抬頭看,點點終歸不姓僧。
次韻獨釣詩
崎嶺欠鷗飛,細魚春水圍。
一竿如萬木,不管影依微。
錄江村原玉:
獨釣
長天引鳥飛,寂影和云圍。
荒自空無應,茫茫釣入微。
觀霍金葬禮而作
三島春雨日,即是葬君時。
新棺藏故體,未得瞻遺姿。
白花覆其上,遙留香在枝。
四方陌路人,不語來相辭。
遲遲棺入堂,逐逐目隨移。
耳入沉鐘聲,又聞女唱詩。
教歌無哀音,盡遣大道詞。
自恨非世才,究竟莫能知。
昔亦慕虛名,君書購入私。
清風未曾翻,況我一愚癡。
君今遠去矣,拜讀更無期。
只恐滿眼處,孰可釋萬疑?
自古敬英杰,何須辨華夷。
一聲費威爾,永認是吾師。
注:費威爾,英文farewell(訣別、告別)的音譯
杏花天
搖曳長枝遮低戶。一片碧、未知深處。高墻疏網天云露。閑得貪心幾許。
風初定、落花誰數。聲已破、剪由人誤。去年哂花今憫樹。風又起時辜負。
謁金門?思羈旅故地雪
已歸路。相識新來風雨。一點人寒千里佇。十年嬌雪去。
細念也如春絮。無計平生幾遇。應有天香飛可咀。心骨都付與。
作者簡介:
關不遠,齋名知泥齋,四季歌文學社區(qū)網名關倉,閩地客家人,逾不惑之齡,專業(yè)技術人員。
編? 者 按:
真正和關不遠先生認識是在他擔任詩詞曲賦首版之后,其踏實肯干低調樸實的行事風格,年富力強的歲數,厚重典雅的作品風格,都令我為之新奇。也留下一些考究的疑問,一年左右的共事,給我留下的謎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他的作品風格獨特,硬朗孤高、自成一格。管理工作有條不紊,穩(wěn)重內秀波瀾不驚,很快成為大家認可的、難得的管理骨干和社區(qū)核心。特別是其的評論文章,簡明扼要,評價語言穩(wěn)妥公允、點面適度,用詞專業(yè),顯示出深厚的理論功底,令人贊許。
? ? ? 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其中所凝結的語言、文字、審美價值、思維方式等等,都是中華文化核心內涵的體現,包含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 ? ? 關不遠先生所形成的詩詞風格,除了其對特定古典詩詞風格的喜好和價值判斷之外,恐怕和自己個人性格特點有關,其穩(wěn)中內蘊的性格,好學多思,富有自省的做事方式與其沉郁、蘊藉的風格相和,其縝密善于研究事物機理及穩(wěn)妥多謀的做事風格又和其后發(fā)制人的做事方式和字斟句酌,追求極致的選字擇詞有相諧之處,更與其技術出身的背景有淵源。社區(qū)的詩友們驚詫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其年齡有很大的落差,更從側面反襯出其技術背景和性格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 ? ? 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并沒有高下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心儀的前輩詩人、大家。李杜的風格固然令人贊賞,島郊的作品風格也有其過人之處,元白的風格同樣有許多的擁躉者。而義山作品的旨趣遙深,難以揣度的風格也同樣迷住了我們上千年。
從關不遠先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看其長于用典,精工貼切,含而不露,可以尋覓到李義山的一些痕跡,使人產生聯想。說心里話,對于關不遠先生的作品風格我開始也是不得要領,研究再三方看出一些端倪,初看其作品比較別扭,甚至有些不合常規(guī)之處,但細究下來才看到其中的苦心孤旨、運籌經營。先看其游記作品
沿閩江上游途中作
遮云天待晚,順水看輕舟。
層過青山礙,誰甘急客游。
四句四個層次,仰寫云天、俯覽水流、跨山越障、未能解游客之急。結句落在城市喧囂,難得有詩情畫意。聽久車聲亂,千詩不可留。確是另辟蹊徑。解頤抒懷、不落凡窠。
其代表作品寺中梅,更是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典型顯現。
龍象山中千載隱,片紅一季萬家憑。
醉人仔細抬頭看,點點終歸不姓僧。
千載隱緊扣詩題,萬家憑的比對刻意為之,即避開俗語又活化了世俗用語用識家推崇的的陌生化處理,效果顯著,令人感到既驚且喜。妙在醉人仔細抬頭看,宋代以來夸梅花的句子成千上萬,但此處卻用三組動詞重疊,粗看犯了詩家大忌。其實是夸張游人醉眼朦朧近前仔細辨認梅花時的一種狀態(tài),其左右端詳,上下求索,到底是不是梅花呢?最后的結論竟然是含糊其辭的點點終歸不姓僧,豈不令人可笑,可我們終究沒笑出來。因為這梅花畢竟和佛事禪房有著巨大的距離,不可同日而語。可實際上他們偏偏相距很近,在此處又和諧的融于一處,這個巨大的反差正是詩人的疑問和迷惑之處,也是他不醉而被醉了的原因!有了三組動詞的重疊這種奇特的結構,異于常情的來表達復雜的心理感受,無理而妙在此處得到有趣驗證!我們不得不佩服這種大膽和語言的駕馭能力。試想若改用其他的句法和結構,恐未必能達到如此的奇效!
? ? ? 從關不遠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商隱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子,其構思縝密,情致深蘊,長于用典,精工貼切,錘煉字句,工于造語。等特色都有一定的呈現,只是感覺還有進步提升的空間,
? ? ? 關于詩的寫作風格是個老話題,工與不工各有各的依憑,愚認為應以能否以最精煉的擇字選詞表達詩意為準、讀者懂了會心一笑即為好作品。
購得梅公集賦絕句二首
其一
數十年如嗅刨冰,此心走馬又聽僧。
愛看飛過鄰人燕,尋向花間讀宛陵。
其二
有道人無愛處工,清平圓熟到牢籠。
只將老樹著花句,送與童兒并嫗翁。
注:宋人《邵氏聞見后錄》謂“魯直詩到人愛處,圣俞詩到人不愛處”。放翁則有詩曰:“詩到無人愛處工”。
翻看關不遠的舊作,這兩首作品顯得輕靈活撥,詩意可供玩味。當然你若沒有細讀過梅堯臣這本集子,那就無從理解詩句的妙處了。
詠絮三題
其一
本是輕浮質,還能潔白身。
離愁非與罪,有爾必逢春。
其二
可遇鯤鵬翅,無妨比蟻低。
白身遮百丑,究竟不成泥。
其三
別柳學輕云,輸鹽味九分。
風停如雪落,何冀被耕耘。
? ? ? 寫柳絮的作品歷來不少,重在神韻和感情抒發(fā),這三首作品視角不同,卻刻畫了柳絮給作者的三個感受。輕浮與潔白的對立在逢春里得到圓融,此執(zhí)詞公允、可以不論是非;躍可翼鵬、落可偎蟻的反差,其雖自視甚高,卻百無一用;特別是風停直墜而下連泥土況且不如。柳絮其輕且賤的處境被作者刻畫的入骨三分。也使我們從中能得到一絲人生的感悟。
? ? ? 縱觀作者近來的作品,我覺得關不遠的創(chuàng)作風格應該可以從傳統(tǒng)繪畫的理論中得到解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歷朝歷代畫家絕不單純以傳移摹寫為宗旨,而是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畫家獨特的感受。"意"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既包括具象的內容,又包含抽象的成分;既再現客觀的形態(tài),又表現主觀的意識。中國傳統(tǒng)畫家們通過"目識"與"心會"兩道程序,結合自己的審美情趣、思想交融、筆墨風格,而后產生帶有強烈自身印記之"意象",實現中國畫真正意義上的"寫意精神",這種"寫意精神"既可以在寫意畫中體現,也可以在工筆畫中體現。當然也可以借鑒到詩詞藝術創(chuàng)作上來,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語境"的營造可以通過兩方面來實現:即"語"——造型語言(技術層面);"境"——情境營造(審美層面)。創(chuàng)作者需要靈活運用它們,來表現對物象的某種情緒和個人情感,使用各種材料手段,使作品達到預期的效果、預想的意境。當這些元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傳遞出作者內心的情愫,營造出感人的意境。關于當代語境下詩詞創(chuàng)作的陌生化處理和獨特個性化色彩也同樣有這樣的要求,關于這一點已經有太多的名家各抒己見,在當代多元文化語境中,藝術家的文化價值取向、審美理想也不再有單一的標準。詩詞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化要求,則更多關注自然以及心理、情愫在自然物中的投射。古人有"為梅修史,為花留神",陸游有詩:"一樹梅花一放翁"都是寄情物外,意在筆先。都體現出創(chuàng)作者本身體味世界的細微和獨特感受。
? ? ? 看關不遠先生的這輯選稿總有一幅幅中國山水畫的感覺揮之不去,其作品里維系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元素時有隱現,可見其作品所選用的字詞材料等文化元素和營造的藝術氛圍根植于中國文化的深層土壤,正是這些情愫引發(fā)的畫面感自然的呈現出來,感染了讀者。這也是我特意選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做本輯插圖的原因。
? ? ? 當然本選稿中,還有許多作品有其本色演出,因個性色彩強烈,作為外人不可能完整的揣摩作者本意,全部去臆斷枉解。但作者的苦心和練字的精神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令人贊賞!
? ? ? 考慮到作者年齡和取得的成績,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關不遠先生堅持自己選定的方向,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不懈地努力,定會走出一條自己特有的路子來。在古典詩詞傳承和發(fā)展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寫出一張完美的答卷。
? ? ? 這個評語,我寫的比較困難,一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關不遠有所不同,形成了一些理解上的阻隔,可能影響了對其作品藝術價值的評價的客觀性。若有不妥只代表個人意見。另一方面是因為健康的原因,拖了很長的時間未能完稿,在此向各位編輯和作者本人表示歉意。
附詩友們的點評:
剪燭西窗評:
李站要我參加對關不遠詩友詩詞的討論,我感到很為難。其一,我對關兄的作品和風格了解很少;其二,我本人只是業(yè)余寫寫,眼界既窄,境界更低。因此,我只能談談初步的印象,可能很不準確甚至錯誤。如果錯了,關兄和詩友們置之不理就是。
根據僅有的一點印象,關兄評詩是比較認真的。同樣,我覺得他的創(chuàng)作更是很認真的。以下我拉雜地談談一些印象和感受。
用韻:善用窄韻。七首格律詩中就用了三個窄韻或險韻:五微、十蒸、十五咸。引用別人的話說:“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歐陽修說:“余六人懽然相得,羣居終日,長篇險韻,眾制交作。”總之這一點值得注意。
用典:注重典故,僅人物就有:趙孟、巫咸、翁謝(文翁,坡翁?謝傅?我不清楚)、士奇,事情則更多,這都是明典;至于暗典,我就更加不甚了了了。
煉字煉句:精心錘煉,出人不意。例如:數片青山燈似“嵌”,燈像是嵌在山上,奇,但是找不出另外的替代字。又如:舊籍半車皆“似”詩,自己的書,為何不徑用皆“是”詩?大可玩味。此類例子甚多,不再贅述。
謀篇布局:注重整體,特別詩尾常有精辟的點題之句。例如:“臨歧幾個憶花人”“點點終歸不姓僧”,都值得仔細咀嚼。也許,我咀嚼后的感受與詩人的原意并不相同,但是這里確實能夠引起我的思索和共鳴。
我讀關兄的詩作,總是不自覺地聯想到蘇東坡和黃庭堅。他的作品讀起來有些澀,有些滯,不是那樣暢順,但是有后勁,有嚼頭。
正是因為如此,關兄的詩不可能成為詩界的主流,也不可能成為論壇上的熱點。讀他的詩要花時間去揣測,去思索。我承認,有些地方至今我也沒有很領會他的意圖和妙處。但是,從我的感覺看,這種詩遠勝于那些圓熟滑膩,堆砌造作的作品。
敘述鋪排:古體《觀霍金葬禮而作》前敘葬禮情景,后述感觸慨嘆。首先是文筆沉著,絕無某些古風作者突然插入白話之弊;其次是取景得當,寫的確是西土葬禮,不致混淆;再次是感情真摯,慕名,購書,悵惘,娓娓道來,自足感人,由此可見詩人功力。若說微瑕,則是前面稍冗,后面聯系霍金尚不夠緊,倘若題目改為例如愛因斯坦等等,似乎也無不可?
用情:兩首詞顯示了詩人摯情的一面。《謁金門?思羈旅故地雪》懷念旅中雪景。一句“十年嬌雪去”足見眷戀,下文的“心骨都付與”直是刻骨銘心。《杏花天》寫對落花的憐憫。上闋極美,下闋一轉而惋惜落花,“風又起時辜負”悵恨不已,余味不盡。
關兄的詩詞,于清醒中蘊含著深情,于峻雅中蘊含著婉約,自成風格。
再說一遍:如果我說得不對,各位盡可反駁,盡可不理。我只是如實地說出我的感覺而已。
化外洪荒評:
贊同剪燭先生的點評,關倉兄的詩別有蹊徑,不落人云亦云之俗套,用詞用字多用講究和出處,善學諷體,深于比興,得山谷之精要,每有警響,詞少粉飾,以清健入味,托意深厚,須仔細玩味,方得要領。馮舒說:悠悠塵世,解我語者,畢竟幾人。這就是調高者寡和,也是詩家之真性情,釋我胸臆即可。
晚春軒主評:
贊成西窗教授的評論。
關倉先生的詩詞格律嚴謹,謀篇遣詞精到,看得出是用了心血,下了功夫的。
觀其篇章,詞語峻拔峭刻,頗有黃庭堅風格。如“一鷗落后回頭岸,青白黑黃歸各家”,“醉人仔細抬頭看,點點終歸不姓僧”等,都匠心獨運,不同凡響,很耐品味。
我個人比較喜歡元白詩風,語言力求通俗易解。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萬紫千紅才是春,尚古奧的作品也是一道亮麗風景。各種風格的詩詞作品各有千秋,只要認真寫,都會有收獲。
王紹龍評:
李站要我參加對關不遠先生詩詞的討論,我感到十分為難。我對關先生了解甚少。加之本人小學肄業(yè),對于詩詞,屬業(yè)余湊句,全憑興趣,不懂得什么詩詞理論。因此,我只能談談感受,關不遠先生詩詞,深入淺出,用典妥帖,情真意切,言之有物。且妝景如畫,寓意高遠。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像先生這樣在詩歌的路上孜孜不倦,認真創(chuàng)作的人,是值的我們學習,值得社會的崇敬。
草齋風涼評:
與關先生不是很熟,原因是關先生在論壇執(zhí)版時我已因工作及家庭原因退出了論壇管理隊伍,之后對于古版的關注也逐漸少了!故而對一些后加入四季歌的詩友大多失之交臂,誠為一憾!
縱觀關先生這一組大作,感覺先生積淀頗深,應該諸體皆善!于近體而言更覺立意高遠,用語峭拔,筆致清雋,氣局宏闊。且注重行文鋪排,格局把控,乃熟手方家之詠!以上皆草齋讀詩記感,不恰處尚請先生見諒!
張書云評:
先生的作品讀的不多,但不管是絕、律、詞,都崇尚蘊藉、奧俏,典化,寓意深厚。一般說,覺得讀其作品,特別是像我這等根基者,如果不反復嚼咀,難能一二領悟。這是個人一點感受。
紅塵散逸評:
吾觀關夫子之詩,奡而力,合而謹,字推敲,句雅馴,深得厚味;義山晦,半山硬,孟郊寒,賈島瘦,各占幾分。流有九派,獨分一脈;詩有別門,自成一體。正斯之謂也。
長空飛雁評:
關不遠(關倉)詩簡評 關倉老師我不熟,詩詞也是第一次讀到,因此李站叫我對他的詩詞作一個簡評,實在是知知太少,固不敢妄評。有不當之處還請關倉老師諒解。雖然過去很少讀關老師的作品,但這次李站發(fā)給我帖子中的十一首詩詞可能是關倉老師的代表作,其中含蓋了格律詩的各種體材。有七律三首,七絕兩首,五律一首,五絕兩首,詞兩首,古風一首。這些足可證明關倉老師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方面發(fā)展是全面的,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在某些方面還具有校深的造詣的。先說他的詩詞風格,我個人認為他的詩詞遣詞造句有點擬古風格,作品有學院派味道。例如:一城深巷門堪倚,數片青山燈似嵌(昔冬雜記)。高墻疏網天云露,閑得貪心幾許(杏花天)。等等。品來很有唐詩宋詞的味道。其二就是典雅。關于詩詞典雅美前人作過很多論述。我這里主要是談讀關老師詩的一點體會。關老師的詩的典雅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語言典雅。例如:“我有梅花萬眼饞”“便是此時傷不得,臨枝幾個憶花人”等。二是用情典雅。例如:“舊籍半車皆似詩”“要吟嫵媚句,似斷暗明愁”“應有天香飛可咀,心骨都會與”等等。三是用典之典雅。例如:“簸蕩人潮藏趙孟,從頭歲事避巫咸。”“偶能擁鼻吟翁謝,長效關門臥士奇。”“明處看塵誰抱璞,堯年讀史幾沉碑?”這是幾處明用典,還有很多化典就不一一例舉了。其三就是巧用動詞。寫詩要出人意料,別出心裁,有新穎、奇特的感覺。經得起回味,可產生無限的聯想。能使聯想飛升起來。關先生的詩用詞精巧,動詞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例如:數片青山燈似嵌的嵌字,我有梅花萬眼饞的饞字,聽久車聲亂的亂字,應有天香飛可咀的咀字等等。看似不合乎邏輯,細品之其味無窮。再說文學作品的邏輯不同于形式邏輯。“我寄愁心與明月”,在現代航天科技開發(fā)之前是不可能給月亮寄“愁心”的,但恰恰是這樣的修辭完全符合詩詞用語邏輯。(王繼權評)
亮劍評:
寫好詩難,評論更不易。李站沒有邀請我參與關倉先生專輯評論,但在幾期四季風華作品微信內部評論群中,早已領略了先生風采,只記得先生評詩簡潔精到,但并未讀到先生之作品。
今終于見得君之大作,如見先生評論之功夫,高深莫測,律、絕、詞、風齊全,時、事、人、景皆有,情隨之各發(fā)。善于遣詞琢句,深奧有余,通俗不多,精于謀篇布局,整體卻又在平淡中見奇。
三首七律,昔冬雜記,“漸起夕風樓廓落”,首聯起句突兀降臨,中二聯對仗歸于平靜見奇,尾聯才華再露。自遣二,盡顯詩人自我剖析之本色。赴島題記,雖用險韻,卻感覺比前二首更加喜氣于形。
一首五律,似乎比七律輕松歡快,朗朗上口。兩首七絕,一首五絕,比之律,讀來更多唐之韻味。一首五言古風,緬懷霍金博士,將整個葬禮過程,娓娓入詩,未必用悲哀之語。
兩首詞令,不同于律絕,長短句,波瀾起伏,情深可見,不輸宋韻。至于用典,我從不敢用之,也不敢評之。
作品風格明顯,律絕詞,常見古樸、典雅、婉約、奇奧、深敲等等,應有盡有,用之嫻熟精巧,值得我等欽佩學習。
子曰評:
認真讀了關倉先生的詩詞,覺得功力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并且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值得學習。一是用典,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養(yǎng);二是具有強烈的個性,沒有人云亦云那種做作;三是情感真摯。這在古體和詞表現尤其突出。本身我自己的水平有限,尚在學習之中,幾點感觸,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