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人民網發布了這樣一則新聞。
5月16日下午,一位媽媽王某騎電動車帶15歲的女兒上街買菜。途中,媽媽突然接到兒子打來的電話,說自己在玩耍時意外打碎花瓶,還割破了手指。
聽到兒子在電話里大哭不止,王某又擔心又著急,立刻調轉車頭往家趕。因急著回家,車子逆向行駛,被執勤交警攔下。
王某當時情緒激動,覺得自己逆行又沒發生事故,只是為了節省時間。被交警攔住,不但耽誤了時間,還要繳納罰款。于是跟交警大吵大鬧,不愿接受處罰。
最終,在一番爭論無果后,王某還是繳納了罰款。
目睹整個過程的女兒,回到家中心情難以平靜,于是提筆專門給執勤交警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道歉信,代媽媽道歉。
許多網友看后,為小姑娘的行為點贊、打call:“年齡雖小,承擔的責任卻不小”,“00后的典范”,“有這樣優秀的女兒,這位母親應該反思一下自己”。
是啊,如此懂得尊重規則、體貼他人的孩子,是值得開心和驕傲的。
可是對于孩子的媽媽,我卻有點替她難為情:自己理虧還跟交警爭吵,已經不妥,并且這一切還當著孩子的面,真是生生地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這則新聞里,孩子反而成了家長的“老師”。孩子用自己純真無瑕心靈中成長出的價值觀,給不守規則的家長,上了生動的一課,引領著家長的反思和成長。
02
表哥是時間觀念不強的人,騎電動車上班送孩子上學時,經常闖紅燈省時間。
有次跟他們一家三口一起騎車去逛街,走到十字路口是紅燈,表哥騎著車并沒有停下來,只是稍微減速觀察一下其他方向的車不多,就直接加速騎了過去。只留下好像很傻的我,在等著綠燈亮。
等我過了路口,追上他們,站在電瓶車踏板上八歲的小侄子對我說:姑姑你騎的好慢啊,我們超過你很久了!
我撇撇嘴說,那是你爸爸闖紅燈了,所以你們才跑到前面去。
沒想到小侄子接著說,我爸爸每次都闖紅燈啊,姑姑你可以跟著我爸爸闖紅燈,這樣跑快點。
還有一次,表哥表嫂忙,讓我去學校接小侄子放學。
我接到侄子后,拉著他往天橋那邊走,從天橋過到馬路對面等公交。剛走兩步,侄子拉我站住說:姑姑,不用走天橋,太麻煩了,我帶你走近路。
說著,侄子就拉著我趁沒車的間隙跑到了馬路中間的柵欄邊。他猴子一樣利索地攀上柵欄,準備翻過去。
我趕緊一把拉住他,說,怎么能翻柵欄,馬路上那么多車,危險的很!誰教你走這條路的,不要命啦?!
侄子抬頭看看我,皺著眉頭說:我爸爸接我的時候帶我翻的,他說翻過去很近。
真真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表哥日常生活里不自覺的一些壞毛病,正在漸漸地“遺傳”給他兒子。
孩子最初并不懂得社會的規則制度,但他們有一定的自學和模仿能力,父母作為他們最親近、接觸最多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孩子的模仿對象。
身為父母,必須要時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給孩子以正面的影響。惡習滿滿的父母,想要培養出品德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簡直是癡人說夢。
不愿提升自己的父母,只會拖垮孩子的進步。
03
前一陣子,老公的同事邀請我們去吃飯。席間的兩個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個叫仔仔三歲半,一個叫可樂三歲。
一開始,兩個孩子都乖乖坐在媽媽身邊,等著開飯。開始吃飯不一會兒,仔仔和可樂的不同之處便顯露出來了。
仔仔坐在凳子上左右扭動,總嫌地方不夠用,雙手抱住媽媽的胳膊搖晃著說,媽媽我要吃蝦,媽媽我要吃肉,媽媽我不吃青菜,我要喝飲料……
仔仔把媽媽指揮得團團轉,等到自己的盤子里擺滿了吃的,他反而一扭身跳下凳子跑到爸爸身邊去要手機。
爸爸說現在大家都在吃飯,不能看手機。立馬,仔仔就變臉了,大喊大叫“我不吃飯,我要手機”,還作勢要大哭。
仔仔爸無奈,只好拿出來手機給他。拿到手機的仔仔,熟練地解鎖屏幕找到動畫片,開很大聲音看起來。
再看坐在對面的可樂,拿著勺子,想吃什么讓媽媽夾過來放在碗里自己吃。吃完一樣,再要別的。一直吃了近二十分鐘,可樂扭頭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玩兒一會兒。
確定可樂吃飽后,媽媽把他抱下凳子,叮囑就在屋子里和門口玩兒,不要走遠。
等到可樂去玩了,仔仔的媽媽一臉羨慕地問可樂媽媽:嫂子,你們家可樂是怎么養的,吃飯好乖,也不迷戀手機。你看我們仔仔,真是一點都不聽話。
可樂媽媽笑著說,我們也是費了好大勁才培養的習慣。我和他爸首先約定,吃飯的時候我們自己不能看手機,同時跟可樂也說好,如果想玩什么東西,吃完飯才能去玩。小孩子要教育,讓他一點一點堅持,慢慢地他就知道了這是規矩,大家都得遵守。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期望孩子勤奮,就要先嚴格要求自己不偷懶;期望孩子守規矩,自己首先要遵守規矩;期望孩子愛學習,就不要自己一下班就追劇打游戲。
只有自己先成為了更好的父母,才能培育出更好的孩子。
04
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很火。許多人都在反思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而當下的父母,正在為孩子經營著原生家庭。
對于一個孩子,若原生家庭只是撫養他、供給衣食住行等等物質層面的東西,這只會讓他的年齡和身體長大。
想要孩子精神和心智成長,需要父母與孩子互為師生,共同進步。父母教育引導孩子,孩子吸收知識化為己用,并且又反過來帶動著父母學習更多的知識來滿足成長的需要。
介紹“股神”巴菲特的記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中說:“成功的人與讀書和終身學習形影不離。”
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保持這樣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我,成為孩子的榜樣,作孩子成長路上合格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