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叩門,)誰知晴雯和碧痕二人正拌了嘴,沒好氣,忽見寶釵來了,那晴雯正把氣移在寶釵身上,偷著在院內報怨,說:“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覺!”忽聽又有人叫門,晴雯越發動了氣,也并不問是誰,便說道:“都睡下了,明兒再來罷!”黛玉素知丫頭們的性情,他們彼此玩耍慣了,恐怕院內的丫頭沒聽見是他的聲音,只當別的丫頭們了,所以不開門;因而又高聲說道:“是我,還不開門么?”晴雯偏偏還沒聽見,便使性子說道:“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進人來呢!”黛玉聽了這話,不覺氣怔在門外。待要高聲問他,逗起氣來,自己又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若是認真慪氣,也覺沒趣!”一面想,一面又滾下淚珠來了。真是回去不是,站著不是,正沒主意,只聽里面一陣笑語之聲;細聽一聽,竟是寶玉寶釵二人。黛玉心中越發動了氣,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來,“必竟是寶玉惱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嘗告你去了?你也不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越想越覺傷感,便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墻角邊花陰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
話說黛玉正自悲泣,忽聽院門響處,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出來;待要上去問著寶玉,又恐當著眾人問,羞了寶玉不便,因而閃過一旁,讓寶釵去了,寶玉等進去關了門,方轉過來,尚望著門灑了幾點淚;自覺無味,轉身回來,無精打彩的卸了殘妝,……,倚著床欄桿,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心里很生氣、很憤怒,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或環境所迫、或心里自卑、或世俗禮節,選擇了隱而不發。可是內心又過不去那道坎,開始胡思亂想、編造劇本,然后看著劇本里那個委屈的自己,顧影自憐。
??負面的情緒就這樣被壓抑了下來,它會一直被壓抑下去嗎?不會,它只是暫時被壓抑下去了,它在累積、醞釀,最終會化成一根根刺,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突然刺向旁邊的人。被刺中的別人覺得“你莫名其妙啊,就這么點小事,也值得生氣。” 他看不到你被壓抑的部分,自然很難給予你渴望的關懷和疏導,最終這些積累的刺只會在午夜夢回中,把自己刺得遍體鱗傷。
這一類情緒在家排里面叫做次要感覺,或者叫派生情緒,次要感覺不能真誠地反映真相,而是隨著人內心編造的劇本流動,所以它不會給人帶來力量,反而讓人變得軟弱、無力。
解決的途徑就是找回原始感覺,或者叫原生情緒。這種感覺是根據當下的情況出現的自然感覺。比如父親去世,孩子悲痛大哭;別人插隊到你前面,你立刻問“插隊干嘛”;看到《奇葩說》的笑點,在電視機前樂得手舞足蹈。這種感覺往往表現地很強烈,但是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只要不壓抑這種情感,它會很快消失,因為它是基于事情的真相。也因此在這種感覺中的人是清醒的,行動是有力量的。
??所以現實中,如果你不想成為林妹妹,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對門內的人說“小蹄子,是我,黛玉,還不麻溜的,趕緊起來開門。”(好不黛玉啊,囧~)
除了這兩種情緒外,在家排的理論體系中,還有兩種重要的情緒。一種是承接情緒;一種是道的情緒。
承接情緒指從他人那里承接而來的感覺,主要發生在家庭中的重要親屬中間,比如“她怎么越來越像她外婆啊,那么刻薄,不近人情”,“他怎么像他那不成器的叔叔啊,這么小就成混混了”。
??如果一個人并非以家族系統中某個人為榜樣主動學習,就越來越像家族的某個被排除、歧視、忽略的人。那么按照家排的觀點,他是被系統選中,代表那個被排除、歧視、忽略的人發聲。一般這樣的人身上都有家族中其他人無法認同的缺點或缺陷。只有他意識到自己認同了某人,真正去看到、愛和尊重這個“某人”時,認同才能解除,相應的缺點、缺陷才能被修正。
道的情緒,又稱“超越的感覺”,是一個更抽象的概念了。它是一種不含情緒的感覺,和“禪定”很類似。
??有句話說“專心做事的男人最有魅力”,這個魅力就來自這種“超越的感覺”,處于“超越感覺”狀態下的人,與行動融為一體,沒有任何情緒產生,所以沒有情緒負擔,擁有純粹地行動的力量,也因此他的行動力是最強的。
參考:
- 書籍《心靈活泉》第二章 感覺
拓展閱讀:
Panda
2016-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