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伙伴的建議下,我申請了美術館的志愿者。我沒有太多當志愿者的經驗,去年因為時間算是自由,參加了為期一周石舍兒童夏令營,活動結束后,收到了營長簽名的證書,這也便是我第一次獲得志愿者證書。
看到這次志愿者有50小時的藝術相關內容的培訓,我欣然往之。雖沒有特別投入的熱愛,但多數也是自己的興趣,喜歡看展。
這個項目叫“上海種子”—Shanghai Project,在第一次志愿者見面會上,看了第一章的視頻內容,雖然對上海種子這個概念非常模糊,但視頻內容所展現的是完全不同于平時藝術展的內容。
這個以“遠景2116”為主題的項目,開始于2016年,從藝術、人文,而且創造性地涵蓋了科學、技術、醫學和生態等多個領域深入探究人類未來的樣態、命運。每一位藝術家都被稱為根基研究員(Root Researchers),他們將以另外一種形式,與公眾一起,想象和探討未來100年到底是什么樣子。未來是抽象的,但是未來離開我們很遠嗎。
現在和未來。
100年前的現在,西方國家正經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國也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思想的改革,實業的發展,這一切都是留給他們的未來——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根基。如果穿越到過去,我們會對100年前的人們說些什么。當今科技迅猛發展、日新月異、經濟高速增長,那我們又能給未來留下什么。可持續發展,這個經常出現在各大內容的詞語,作為公眾的我們,又是否意識到可持續的真正含義,它的重要性。
人與空間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一切周圍環境的關系,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是割裂的,融合的,互相依靠的,互相發展的?
霧霾,從不知道這個詞,到現在幾乎,一年50%的天氣,都是和霧霾為伴;信任危機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老人摔倒了,你還敢扶起嗎?路邊的陌生人找你幫忙,你還會給與熱情的幫助嗎?社會進步和發展了,抑郁癥病人卻越來越多;新聞每天充斥著各種假貨,假的雞蛋,假的大米,昨天又爆出假的創口貼。當我們因為突然獲得了陌生人的幫助,而感動不已,感嘆真誠,原來真誠已經是稀缺物品了。
如果有一天,100年后的人突然穿越過來。告訴你,他們只能生活在類似太空艙內的空間里,因為室外的空氣已經無法呼吸,水資源匱乏,室內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經過凈化,整個城市就是一個管道鏈接的世界。他們不需要進食,每天的營養已通過各種分子合成輸入體內即可。沒有了享受美食的樂趣,孩子們沒有辦法真正地沐浴在陽光里,躺在草地上,而是在室內模擬艙內進行,或者帶著VR眼鏡,假裝曬了太陽,去各地旅行。我們改為科技進步而高興,但如果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反而讓我們拋棄了大自然的饋贈,讓我們脫離了和地球的鏈接,讓我們失去了做人的本源,如果是這樣的生活環境,你會覺得幸福嗎。
我們會不會愧對未來?
為什么選擇藝術家來做個項目?我們需要有將問題呈現的方式,而藝術是最好的載體,通過藝術的方式,跨領域學科的合作,也許能更好地觸發意識的覺醒。
關于上海種子(來自官方介紹,http://www.shanghai-project.org/)
上海種子開始于2016年,是一場實驗、一個研究室,旨在考察一系列人們所假設的邊界,并探究思想如何能夠突破知識在單一領域積累的界限。伴隨每一個新的章節,這種持續展開的結構將走出它最初嘗試回應的雙年展模式之外,獲得生長和發展。
通過公共活動、出版物、放映、展覽、公開征集與委托制作的建筑項目,上海種子堅持向既有的類型發起挑戰。每一個新的章節都試圖采用新的方法和模式。
上海種子第一章聚焦于公共項目和觀眾參與,完成了藤本壯介的遠景之丘,一系列兒童項目、針對后89一代的公開征集,以及密集的表演、演講、放映和其他活動。
“遠景之丘”—— 世界知名日籍建筑師藤本壯介特別為“上海種子”量身定制的戶外建筑場館。作為“第一章” 的標志性建筑,它高21米,寬87.6米,占地面積638平方米,巧妙囊括了綜合展示空間、活動空間和公共休閑區域。以純白色腳手架為支撐,全透視的建筑理念,塑造出城市森林一般的視覺效果,與由磯崎新設計的喜瑪拉雅藝術中心相得益彰。整個建筑被蔥郁的植被點綴,以極簡的方式將自然與人工融合,設想未來100年后城市建筑的可能性。
“上海種子”的第二章——時間的種子主題,將于4月22日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開幕。20多件展覽作品,繼續展示和討論如何達到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名正在參加培訓的志愿者,我知道這次收獲會更多,如果可以將思想傳遞給觀眾,這也將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撒下時間的種子,看看我們玩出怎么樣的未來。
未來真的已經到來。
想了這些,就寫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