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晚上和朋友們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6歲的小男孩,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沒吃幾口就到處亂跑,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沒吃完。
可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在聊天的時候,那位媽媽說了很多孩子學習的事,老師也都常常表揚他。說打算給孩子報一個外面的培優班。
似乎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在媽媽眼里孩子之后就是一個很出色的人才。但即便這樣,我也還是覺得他會被像今天這樣的行為給“拖累”,給拉后腿。
民間有俗語“龍勝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我無意將人進行等級的劃分,只是認為人的秉性是會代代相承的。父母們你決定了你的孩子未來~
或許你會認為餐桌禮儀就是吃頓飯的事情,對于很多家長總是關心孩子吃得營不營養,卻很少會關心孩子在飯桌前吃得得不得體,似乎這對于小孩子來說,只要他乖乖吃下了飯,其他的都不太重要。其實,孩子在餐桌前怎么吃飯,反映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教養問題。
就像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吃飯真的不是件小事,以小見大,吃飯的習慣很容易影響其他的習慣,甚至可能影響以后的學習習慣。
很多家長抱怨小朋友吃飯的時候很拖拉,喜歡邊吃邊玩,其實她可能不只是吃飯的時候有這種習慣,甚至玩玩具的時候也喜歡一心而用,或者喜歡父母幫助。
02
很多家長都會有抱怨,
別人家的孩子怎么自己吃飯不用追著跑?
別人家的孩子吃飯怎么這么干凈?
別人家的孩子吃飯的時候怎么不會離開座位呢?
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就懂得先上長輩動筷子呢?
…………
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你知道嗎,想想你在餐桌上的表現有沒有這幾條:
在餐桌上玩手機
吃飯時會訓斥孩子,談他的成績,談一些讓彼此都不愉快的話題
長輩沒入座就開始吃飯
吃飯時會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
邊看電視邊吃飯
嘴里有食物還在說話
吃飯的時候夾菜會掉在桌子上
如果你有以上的表現,那很抱歉估計孩子也會這樣。真正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有時我們總以為我們說到了孩子就做到了,其實我們做到了孩子就做到了。甚至不用去講解,不用去說教,因為孩子有超強的模仿力。
03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餐桌也是社交桌,一餐飯能夠看出家風和門風,所以當你帶著孩子外出用餐或是和朋友聚會時,你在品味食物的同時,別人在品味你的家教、門風、教養、學歷、甚至社會地位和人生觀……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呢?我有以下建議
家庭餐一定要一起吃。在電子產品泛濫的今天,有時候一家人認真坐在一起吃飯很難,大多數是一人一個手機,這一定要避免。任何時候我們也不要拋棄寶寶讓他孤獨用餐。比如為了讓他好好吃飯,電視開著;或者讓阿姨或者某個人在旁邊喂寶寶。應該讓他加入到我們一起用餐,享受我們對美食的熱愛,觀看我們對吃飯的滿足和熱愛?,F在二寶剛開始添加輔食,我們就把餐椅放到旁邊,我們會把他能吃的東西放到他手里,吃的津津有味,這樣也逐漸培養他吃飯的興趣。
長著先幼者后。《曲禮》中有句話“為人子者,居不中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其中“坐不中席”講的就是為人子者,吃飯不能坐在中間席位。這時自古以來都在講的,在家里也要訓練好。如果有長輩或者客人一起用餐,一定要請長輩先坐,不要出現無禮或者不尊重。從兩歲開始就要培養孩子長輩先入座,長輩先動筷子的習慣。
用餐不離席。如果入座了就到了用餐階段了,如果小朋友離開就表示用餐結束,餓的時候也不應給食物,這就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培養自律精神。但是如果有的小朋友吃兩口飯就會看電視或玩玩具,應明確告訴他什么時候用餐什么時候離開餐桌,把規矩先立好。因為吃飯時人的血液會集中在胃部,邊吃邊玩會導致消化系統紊亂。
身要正,背要直。坐在餐桌前,背部要靠在椅子上,身體要挺直,兩腳輕松放在地上,不要彎腰駝背,吃東西要以食就口,如果邊走邊吃就會影響胃的消化和吸收。
我的飯我來吃。培養孩子獨立用餐時父母教會孩子獨立生活的良好習慣。不要追著喂,讓他自己去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有一種懶是媽媽教會的,有一種笨也是媽媽教會的,放手讓他去嘗試,不要怕他會不會把衣服弄臟,把碗打碎。
培養孩子的用餐禮儀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全家人都要做到,要記住孩子的教養,反映了家庭素質。